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别角色: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

(2017-01-16 07:58:03)
标签:

性格

性别

杂谈

分类: 心理百科
一、与性别角色有关的术语

”(sex)是指男女活动中生物学的或解剖学的差异。人类男性是具有XY染色体和男性生殖器的个体,女性是具有XX染色体和女性生殖器的个体,虽然有很少一部分人(兼具两性特征者)在他们的生物性上比较模糊,但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清楚地划分为男性或女性,可以称之为生理性别

性别(gender)习惯于指男性、女性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女性和男性都具有社会文化认同的人格特征,可以称之为心理性别

性别角色(gender role)指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规范和期望。所以,它是一种社会性别,与自身的生理性别不一定相符。性别角色的划定决定了某一个人的社会化定向,如在传统的观念中,男人的社会化定向是在社会上谋取成功和地位,他们通常被描述为具有攻击性、独立、非情感化的;而女人的社会化定向则是在家庭中充当贤妻良母,她们通常被认为是被动、依赖和富于爱心的。不同的社会化定向必然导致男女有选择性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相适应的不同的心理内容和人格倾向。性别角色影响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包括穿着、非语言的个人风格、能力、兴趣、教育追求、职业、家庭活动和责任感。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指的是社会对男性、女性特征固有的信念。人们往往不约而同地认为,在一些行为和人格特征上男性应该怎样,女性应该怎样,如男性比女性更具侵略性,女性比男性更感性。Rubin等(1974)对父母在头胎婴儿出生的当天进行了访问,结果男女婴在身高、体重和活动记录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女婴更多被描述为伶俐、乖巧、漂亮等,而男婴则更多地被描述为坚强、强壮、机灵等。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刻板印象一直继续下来。张德(1990)对我国大、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三组被试都倾向于认为胸怀宽广、勇敢、意志坚强、事业心强、能力强是属于男人的,而善解人意、心地善良、性情温和、细心、善操家务是属于女人的。研究者今天倾向于将“stereotype”看做一种可能而不是非白即黑的信念。例如,许多人相信,男人比女性更可能犯罪,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所有男性都会犯罪或所有女性都不会犯罪。当然,一些性别刻板印象可能是错的,一些可能夸大了性别之间真正的不同,但是,近期研究认为,我们关于男性和女性的信念,大体上是准确的。

二、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

1、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

心理学家在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传统研究中,一直认为男性化与女性化是同一维度上相对的两极。早期用于测量男性化-女性化概念的量表基于两个基本假设:

(1)假定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位于性别角色行为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上。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被认为是对立的。个体越趋于某一端,他(她)就更少地趋于另一端。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男性化特征上得分高,在女性化特征上的得分必然低,反之亦然。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一连续体上,男性化特征高的人位于连续体的一端,女性化特征高的人位于这一连续体的另一端,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都不突出的人处于连续体的中间位置。

(2)性别角色行为越符合性别模式,心理就越健康。男性化的男人和女性化的女人被认为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中,有一个是Mf(男性化-女性化)分量表。个体在这个量表上的得分过高或过低是心理失调的指标。

2、双性化(androgyny)

双性化”指个体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可称为“双性化人格”或“心理双性化”。这一概念最早由AS Rossi(1964)提出,但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em。她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来测量和识别性别角色行为,这种理论被称为双性化模型。该理论首先反对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处于一个连续体上的对立面,而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两种特质的得分可能都很高,也可能仅在一种特质上得分高,亦或两种特质得分都不高。由于这两种特质是独立的,因此在男性特征上得分高不能说明此人的女性特征得分就低。

双性化模型不赞同适应良好的人是性别角色与性别类型相匹配的人这一假设。相反,该理论认为适应最好的人是同时具备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人,即双性化的人。根据这一观点,只有男性特征或只有女性特征的人缺乏适应能力。例如,在要求做出男性化反应的情境中,比如维护他的权利或者当一个团体的领导时,男性化的人可以做得很好,但在需要以传统女性行为方式行事时,比如表示同情或敏感时,他们就力不从心了。一个适应良好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需要男性化行为时就表现出男性行为,需要女性化行为时就表现出女性行为。

3、性别角色研究

最早对两性心理特质差异进行较全面研究的人是Thompson(1903)。但纵观整个两性心理特质差异的研究历程,从研究的重点来看可以把它划分为6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894~1936)研究重点是用测验来检验男性在智力上是否优于女性。

第二个时期(1936~1954)最主要的发展是提出了两个独立维度的人格特质: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第三个时期(1954~1966)主要研究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认定以及儿童如何实现性别角色认定等问题。但在此阶段中,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测量仍很盛行。

第四个时期(1966~1974)的主要成就是Maccoby(1966)的《性别差异的发展》一书的出版。Maccoby和Jacklin(1974)在其《性别差异心理学》第二版中,总结了1400多种关于性别差异的出版物并对其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能够证明性别差异确实存在的文献寥寥无几。不过,他们仍发现在认知能力方面,男性在数学和视觉空间能力方面有优势,而女性则在言语能力上有优势。在社会行为上,男性比女性更有攻击性。

第五个时期(1974~1982)主要是Bem的双性化实证研究及其测量。

第六个时期(1982至今)Sherif(1982)在其《性别研究认同中必须的概念》一文中,提出将性别作为社会范畴来考虑,把sex和gender作了区分。性(sex)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而性别(gender)则是一个具有社会标准的社会心理范畴。这一时期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主要倾向是承认两性之间的差异是社会化的结果。

其中,双性化理论模型的提出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研究的兴趣。研究者制定了一些量表以测量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Bem等(1978,1979)人分别用Bem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对美国某大学75名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约33%的被试是性别类型化的,27%~32%的人具有双性化个人特征,其中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占27%,其余是未分化的。Spence等人采用个体特征问卷(PAQ)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女性中27%的人属于双性化人格。Bem在其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角色典型分化的被试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对与性别图式内容一致的信息加工最快,对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加工最慢,而对无关信息的加工介于两者之间。相反,性别角色非典型分化的受试者(双性化、未分化)则不具备这一特点。国内对双性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张李玺(1990)对69名女大学生的性别气质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双性化者占20%。

回首几十年来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我们怎样来评价男性化和女性化呢?到底是男性化更好一些,还是女性化、双性化更好一些呢?早期大量的研究者试图研究双性化与各种自我评量的相关,如自尊、抑郁、焦虑等。研究证明男性化与幸福感有感,如自尊;女性化与关系满意度相关。显而易见,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任何一部分都可能使我们对生活不满意。一些研究者把这种技能的缺乏称作“过分的能动性”或者“过分的交际性”。与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研究相一致,调查者发现缺乏独立性和果断性(能动性),或者缺乏从属性与合作性(交际性)特征的人容易产生适应以及个人问题。所以,大量关于性别角色变量的相关研究发现双性化个体比其他三种类型的人更受欢迎。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较高;有较高的自尊;较少的心理疾病;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快乐、较不介意压力;内心感到幸福;被他人视为适应良好;自我价值较高;对环境适应并感觉平衡等。他们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具有双性化心理特征的个体在训练、就业与适应环境方面都具有更多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它代表了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但也有研究所得结果并不支持双性化比典型性别者更健康的看法。总之,双性化模型引发了大量的研究,使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性别角色的个体差异。

来源:《人格心理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