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父母号称有多么了解孩子,都不可能洞悉孩子的所有想法。无论看上去多么阳光开朗的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内心深处都免不了产生这样或那样负面的想法,有些念头甚至可能黑暗而恐怖。
产生各类奇怪念头,不能说我们的孩子不正常,要求未成年的孩子心智完全成熟那是苛求。当然也不应片面指责施教的各方,毕竟,教育的初衷原是为了泽益于孩子,毕竟,与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比起来,孩子的个性与精神之多样性复杂性丰富性要远远超出。所以,成人不大理解或者难以想像萌动期、敏感期孩子内心深处的活跃和隐密,也并非多么不合常理的事。
尽管作为成年人,作为长辈,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捕捉孩子的每一个念头,但对于半大孩子内心非常可能产生的诸多“黑念头”,我们不可不知,更不可不防。
最常见的“黑念头”,大致有三。
之一,憎恨他人,包括憎恨父母、亲人和师长。有些孩子平和有礼的表相之下,有时会隐藏着“莫名其妙”的憎恶。“我恨死爸爸了”、“我恨死妈妈了”、“我恨死老师了”……突然在隐藏文档、同学聊天或贴吧留言之上出现此类表达,往往会让成人极度震惊。其实,感到“莫名其妙”的只是成人,而孩子产生这样的怨恨心理,是自有其道理的。受到过度宠爱的孩子容易产生憎恨,因为太过娇惯,心理阈值会比较低,即使正常的负面意见,也极易引起孩子强烈的不适,进而引发内心的冲突和反弹。以“为孩子好”之名给予孩子过大压力的父母或老师,也常常是被“憎恨”的对象,孩子已经不堪其负,而师长并未觉察,重压之下,孩子会“恨”给其压力的人。父母在家如果经常当孩子面以不适当方式表达各类憎恨和不满,则孩子也极易被潜移默化。
之二,抵触规则,敌视社会。规则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自觉遵守的。有些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测试规则底线,或者寻找突破底线还能逃避责任的方式,更有甚者,还会公然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父母轻视规则,不避孩子地违反规则,是对孩子最直接的言传身教。孩子所处的小环境,比如校园,若潜规则盛行,为师为长不主正义,孩子受到冤屈得不到申诉,其产生怨气和不满,当属难免。老师和家长面对社会存在的不足,没有对孩子的困惑和质疑积极回应与引导,采取回避、放任甚至随波逐流的态度,那就更怨不得尚未涉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不当想法了。
之三,自伤、自残甚至自杀。青少年轻生,着实让人痛心,且发生后往往令人有始料未及之感。这种念头,一旦产生并付诸实施,后果极其可怕。而其产生的缘由,也相当复杂和多样。我们不要责怪孩子缺乏对敬畏生命的认识,我们应当反思,从家庭到学校,对孩子究竟做了多少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我们不要责怪孩子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感,我们应当反思,目前的教育,除了强制孩子对分数和排名负责外,还有多少需要他们负责的事?我们不要责怪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许多对于成人而言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心里却大如天、重如山,又有多少成年人考虑过,我们应当如何给孩子赋予压力,又应当如何帮助他们循序渐进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对于孩子的心思,用不着明察秋毫,但请务必把握住可怕的“黑念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