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寄宿家庭及老师同学相处的“十要十忌”

(2012-05-13 07:35:27)
标签:

创感文化

交换生

教育

校园

贝贝

杂谈

分类: 贝贝赴美记

    孩子到美国做交换生,最大的考验并非学业,而是人际相处。人际相处当中,则首推与寄宿家庭及老师同学的相处。毕竟,孩子突然进入一个文化背景与我们完全不同、生活习惯迥异的家庭和学校,与完全陌生的异国人长时间朝夕为伴、零距离接触,个中难度和潜在风险不言而喻。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孩子能够与寄宿家庭和老师同学相处很好,即使有些矛盾和摩擦,也能妥善处理,但也确有一些孩子与家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个别甚至出现了难以收拾的局面,给孩子、父母和寄宿家庭都带来苦恼和麻烦。

    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能跟着孩子参加交换,也不可能替代孩子与他人交往,且孩子可能遇到的具体实际千差万别、难以预料。所以,要想给予孩子有效帮助,要想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把握自己,要想自己的孩子在交换中处理好与寄宿家庭及老师同学的关系,事先教孩子一些基本原则是完全必要的。孩子尚小,有些道理未必懂,需要父母自己想清楚,再掰开了揉碎了告诉孩子。这无论对孩子、对父母还是对寄宿家庭,都将大有裨益。

    概括起来,应当做到“十要十忌”。

    一要直截了当,忌拐弯抹角。美国人跟中国人性格上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接人待物的直率。美国人的表达方式很直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除非礼节性的场合,一般的人际相处,都是直来直去。因此他们常常会想当然地认为,交往的对方也应当如此。而咱们中国人习惯于委婉表达,尤其在担心引发对方不快时,话说得更是“九曲十八弯”。如果咱们的孩子用这种方式跟美国人打交道,会大大增加双方沟通的难度,甚至可能埋下不和的隐患。打个比方,美国家庭准备的饭假如孩子吃不饱,或者不喜欢吃,一定要说出来,切不可含糊其辞地说“还行吧”。没饱就说没饱,不喜欢吃就不喜欢吃,直说就行,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当然,也不是所有场合都必须那么直,比如人家送你礼物,你再不喜欢,也不能说出来,说声“喜欢”,收起来就行了。

    二要坦诚相待,忌背后议论。跟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一定要相互坦诚,有意见有想法,要么说在明处,面对面充分沟通,实在不适合说的,干脆别说,让它烂在肚里。千万不能把对家庭的意见在其它场合、其它人面前说三道四,一旦传回来,不仅会对双方关系造成致命影响,还会让人对你的人品产生怀疑。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和对机构。有话当面直说,背后莫道人非。切记切记。

    三要充分信任,忌猜疑多心。矛盾冲突往往并非源于恶意,而常常是相互间对事物的认知不同。一件事情,可能发起人并无恶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一种表示,却为对方所误解而招致负面回应,而发起人自觉委屈,也给予还击,于是言来语去,酿成冲突。在交换生与寄宿家庭之间,这类情况非常多见。比方说,有些家庭活动,寄宿家长担心耽误咱们孩子的时间,商量不带孩子去,而孩子想去,于是产生了想法。而有些学校活动,校方和孩子不愿牵扯家长过多精力,不建议家长去,而家长会认为可能是孩子不想让自己去。这类事情假如没有经过充分沟通,就会成为影响双方关系的芥蒂。

    四要主动担责,忌高高挂起。既然与寄宿家庭的成员生活在一起,就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首先不能以影响自己学业为由,拒绝参加家庭的各种活动及家长给予的家务劳动任务。当然,如果任务过重,超出了自己的精力和能力限度,可以直接跟家庭交涉,甚至可以向机构反馈。但必要的家务是一定要做的,尤其是家长授予且自己明确承担的那些活,必须要做,还要做好。有些家长没有委派但自己有能力有精力做的事,也不妨主动担纲,为家里多出一分力,多解一分忧。国内孩子普遍缺乏责任感,因为父母几乎替孩子承担了一切。在寄宿家庭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是个再好不过的机会。

    五要诚实守信,忌撒谎违诺。美国有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任何人一旦出现诚信方面的问题,其代价可能是终身的,这个污点会与你如影相随,无法摆脱。由于环境不同,不少初到美国的中国人不知厉害,把在国内可能是小小不言的错犯到了美国,结果引发了重大麻烦。撒谎、考试作弊、成绩造假、作假证之类的问题,在美国都不是小问题,是绝对不能碰的底线。假如被揭穿,个人信用的不良记录会让人寸步难行,许多人因此不得不打道回府。美国人喜欢承诺和宣誓,人家那是绝对当真的。承诺和宣誓过的事一旦反悔,后果也会相当不堪。与其如此,做不到的事就别轻率大打保票和指天咒地。

    六要遇事商量,忌擅行其事。孩子平时遇到事,最应当去商量的对象,莫过于寄宿家庭的家长,毕竟人家当下在行使监护人的职责。有的孩子遇事只跟自己在国内的父母沟通,但由于距离原因,父母很难掌握精确情况,加上孩子的描述如再有偏差,很可能给予父母的是不完全、不准确的信息,这就给他们作出判断带来不利影响。再者,有些父母对美国的人情世故、好恶取向也不十分了解,出的主意未必是最佳方案,有时甚至适得其反。而寄宿家长被瞒天过海,一来二去,时间一久,人家难免不会产生想法,对孩子与寄宿家庭之间的关系必定会有负面影响。更有甚者,有些孩子跟哪方家长都不商量,自作主张,做出不适宜之事,那就更麻烦了。最好的方式,以跟寄宿家长沟通为主,可以跟国内父母说一声,参考他们的意见。作为孩子,一些事情不能两头都不打招呼就去做,一旦出圈,是要被遣送回来的。这可不乏先例。

    七要循规蹈矩,忌违规逾纪。在美国,大到法律,小到各项规章,大家自觉遵守的意识很强,尤其是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所谓“摆平”、“托门子”、“上面有人”之类国人耳熟能详的把式,在那边不仅完全行不通,还会给操作者带来大麻烦。所以,最好就是不犯错,不逾规,不违法,万一触到了红线,就规规矩矩按照法律程序来办,千万别耍小聪明,否则代价会更大,大到你难以想像。法律是如此,对于孩子来说,家庭和机构制定的规矩,也要认真执行,而不是可执行可不执行。假如对规则有些想法,可以跟有关方面交涉,但只要规则一天没改,就要不折不扣执行。

    八要尊重习俗,忌轻视不敬。在人家家里生活,在人家学校读书,会遇上许多跟自己以前习惯的方式不同的习俗和做法,有些还涉及宗教等敏感方面。对于这些,首先要理解和尊重,如果可能并出自孩子本意,还可以适当方式介入和融入其中,这本身也是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忌不拿人家的习俗当回事,甚至抱着轻视和不敬的态度,那绝对会有问题。家庭有时希望孩子也能参加他们的宗教活动,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孩子不妨参加一下,无论是否有皈依的想法,亲临这类活动对于孩子心灵的净化都是有益的,也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家庭。当然,应允了就要参加,如果孩子答应了家庭的邀请,却常常在活动日起晚或另作安排,那么也会让家庭产生想法。

    九要注重礼仪,忌粗鲁无礼。美国人很重礼仪,相互间非常有礼貌。有些礼貌是咱们熟悉的,也是能够做到的,但有些咱们确实不是很清楚。有的孩子出去后被认为礼仪上不够好,出现问题,不排除孩子本身在国内修养方面就有不足的情况,但也有一些确是因为不清楚人家的规矩和习惯造成的。比如说,中国人说英语常常让美国本土的人觉得不够礼貌,那是因为有些习惯表达咱们不清楚,话说的不错、意思都表达出来了,但语气上给人感觉不舒服。就好像跟一位老北京的长辈说“你吃饭了吗”,他会因你没用“您”而感觉不爽一样。孩子们到了美国后,会很快过听说关,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心留意人家的礼貌表达方式。父母可以稍作提醒,让孩子在这方面上个心,只要有意识,肯定会做到位的。再就是彼此间的谦让。公共场合与人交错,务必要侧身,口里说“对不起”,而不能直眉瞪眼、旁若无人地往前冲。进出门都要礼让,不要抢行,尤其男士要让女士,大孩子要让小孩子和长辈,这是起码的要求。说话声音不要过大,尤其在公共场合,高谈阔论、高声笑语是不合时宜的。参观活动中要随时注意自己是不是挡住了他人的视线或通行路线,不允许触摸、不允许拍照的地方,决不要违反人家的规定。

    十要讲究卫生,忌脏乱邋遢。孩子在美国家庭一般会有单独房间,无论自己独住还是与他人共住,都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和房间的整洁。西方人跟咱们的有些卫生习惯还不大一样,比如有的孩子临睡前不洗就上床,早上出门前才把自己洗刷的干干净净。这也反映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即美国人对于在外的个人卫生是很讲究的,出门不见得衣冠楚楚,但务必要干净整洁。男孩子女孩子都要保持头发的清洁,尤其中国人容易有头皮屑,顶着一脑袋一肩膀白点点,看上去非常不雅。男孩子的胡碴最好剃净,女孩子夏天应当把腋毛清除干净。适当地,还可以用些清雅的香水。女孩子还可以化个淡妆。在人家的观念里,这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尊重。房间要整理好,不要弄得像猪窝。毕竟是人家的家,尽管你暂时居住,也要顾及寄宿家庭的想法。大家共用的场所,如卫生间、洗衣间等,要注意使用后的整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自己用过后要收拾到让后来者感到跟没用过一样。除了必要的冲水外,地面积水、台面镜面的水珠,包括便池内未冲净的残便等,都应顺手清理干净,不留任何使用残迹。此外,还要积极参加轮值,轮到自己值日,首先不要忘了,其次要认真做好。随地吐痰对西方人来说是大忌,也是外界普遍认为的中国人的陋习之一。有痰要静悄悄地吐到纸里,再扔进封闭的垃圾箱中。在公众场合很大声地漱嗓子咳痰,也是不够文明的。

    以上所述,都是对孩子和父母的自我要求。话说回来,寄宿家庭成员也是人,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足,甚至不能绝对排除可能有个别不够善良、不够厚道的寄宿家庭与孩子为难的情况发生。咱们首要的就是让孩子把该做好的都做好,不授人以柄,在这个前提下,万一遇到对方的无理刁难,孩子和家长可以直接反映给机构,问题严重的,甚至可以报警和诉诸司法律。这样的情况概率极低,之所以提及,只是让父母和孩子设个必要提防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