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假如我是一个考官,问您这样几个问题,您怎么回答。第一个问题:你的所有愿望都是合理的么?您会沉着地回答:当然不是,有合理的,不合理的;有能够实现的,也有不能实现的。接着问你第二个问题: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您一定会睁大眼睛,精神抖擞地回答:首先通过自己的各种努力,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方可资利用的资源。我再问第三个问题:遇到达不到的愿望怎么办?您大概会平静地回答:如果通过最大努力都达不到,那么我会选择放弃。好,满分。
唉,回答考官回答得这样好,但孩子问到同样的问题,有的家长为什么就不知所措了呢。
孩子哇哇大哭不止,坐在地上耍赖,抱着大人的腿不放……这都是干什么呢?这都是在给家长提问题呢。什么问题?就是上面的三个问题呗。
“我有愿望了,但我不知道我的愿望是不是合理,爸爸妈妈你们告诉我好么?”孩子会这样问么?不会,要会这样问就不是孩子了。但孩子的哭闹里,首先就包含着这个问题。
孩子是渴了、饿了、不舒服了?还是想买那个家里已经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洋娃娃或者差不多的冲锋枪?还是想把公园里的太空飞船搬回家里去?这些愿望的合理性家长一望而知,但就年幼的孩子而言,应当是没有区分概念的。孩子对这类问题的认知,必须通过家长的指点和引导。从家长这儿呢,区分情况区别对待是一种方式,不分情况有求必应也算是又一种方式吧。
“我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自己努力实在太辛苦,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呀?”孩子的哭闹里也应当包含这层意思。
哦,是穿衣服总也穿不好么?想喝饮料自己够不着吗?还是想把那颗最亮的星星摘下来挂在咱们家吊灯上?穿衣服穿不好,家长可以帮把手,但主要还要靠自己。饮料放得高,够不着,孩子你说一声,家长帮你拿。等你长高了,自然就够着了。至于说去摘星星,孩子,你爸爸不是孙悟空,绝对帮不了你这个忙啦。
“没人能帮我摘下星星来,那该怎么办呢?”这是孩子的第三个问题。那还怎么办?就不摘了呗。生活中咱们做不到的事多了,做不到就不做了,那有什么。
曾读过一篇文章,说了个现象:父母对子女要求严格的,子女成年后往往懂得感恩,比较孝顺;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的,子女成为“白眼狼”的几率非常之高。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从不说不的爱,让孩子对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缺乏正确认识,什么都成了理所应当,稍有不如意当然就会怨天尤人。而说不的爱,可以让孩子明白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合理愿望,特别是对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愿望的艰辛和不易有切身感受,这样的孩子懂得珍惜机会、珍惜自己的付出、珍惜他人的帮助,也就不足为奇了。
孩子懂得感恩,源于家长说不的爱。
(全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