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始自识字
作为女孩子,贝贝说话似乎并不算早,一岁以后才开始说得比较利索了,顶多算个中等水平吧。但她对文字的敏感性,却显露得比较早。印象当中,大概两三岁吧,她开始对识字感兴趣了。我是这样发现的:领她上街,偶尔的,她会显摆似的指着商店的大小招牌告诉我,这叫“新华书店”,那念“正宗包子”。基本上都对。这很让我大吃一惊,忙问家人。因我平时忙,无暇陪她玩,都是家人带着。家人告诉我,每逢上街,她总是喜欢问大人街边招牌上的字,告诉过她之后,一般就能记住。
这让我有些出乎意料。我觉得这是个试验的好机会,便开始有意识地教她认字,她也很配合。这样一来二去的,到三岁多时,她认识的字已经比较可观了。我干脆找朋友借来了小学第一册语文课本,从头到尾让她认里面的字。到四岁的时候,第一册课本上的所有汉字她都认得了。她当时认字时我还专门拍了录像。
大概在贝贝四岁半的时候吧,她所在的幼儿园外请了一位老师,要搞一项幼儿识字训练的试验。开展试验的第一堂课,是向家长介绍这种训练的原理。原理不复杂,但表述起来还真得需要费点笔墨。大意是这样的:中国汉字跟西方文字比起来,有其独特之处,学习汉字也应有其特殊的方法。现在我们学习识别汉字的方法,沿袭的是上世纪初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后学习西方文字的方法,即把汉字分散到大量的课文中去,然后通过小学五六年的时间,逐步学习和掌握这些分散在课文中的两三千汉字,初步解决识别汉字的问题。这种方法效率很低。就识汉字而言,高效的方法还是应当效法古人,通过背诵启蒙读本,让学童在短时间内集中接触大量生字,能够做到见字形而知读音,知读音后学童在阅读时就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汉语口语,基本理解一般性的句子。
打个比方吧。正常来说,一个五岁学童已经能够比较自如地用口语与他人交流,但可能并不认得几个字,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但如果他通过一段时间的上述方法的训练,应当知道“我”、“是”“一个”、“好”、“孩子”、“妈妈”“喜欢”这些字的读音了,在此基础上,把“我是一个好孩子,妈妈喜欢我”这个句子拿给他,他第一遍肯定是根据脑海中字的音去念,但一遍念下来,基于孩子的口语,他就可以完全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这种试验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不用担什么风险,只是支付一点书费和学费而已,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