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刚看了一下《无问东西》的观众结构,57%女性,44 -29岁,40岁以上人群不到5%。的确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小清新。
很多人很感动,说这是一部少见的文艺片。
坦率说,无问东西真不是文艺片。它的确使用了一些文艺片里的表达技巧,但实在太像一部山寨《美国往事》的《清华往事》而已。一位电影圈的老前辈学者告诉我,准确地说,艺术电影一般特指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制作,针对的是小众市场而绝非是大众市场,在美国电影语境下,特指具有区别于好莱坞主流商业大片的形式感,比如圣丹斯这样的独立电影节播放的影片;在确切点说,艺术影片应该是具有社会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表现手法上通常是导演作者型的(如《大象》的作者Gus Van Sant, 国内的贾樟柯的《天注定》等)。从人物塑造角度衡量,艺术影片中的人物塑造多以集中呈现人物的思想状态、梦境等作为人物塑造的动因,而不是像商业片那样以清晰的故事线呈现一个含有以目标驱动的故事。
李芳芳的这部《无问东西》实在太像山寨《美国往事》的《清华往事》,与其说是清华的宣传片,倒不如说是致敬马丁斯科塞斯的少年文艺。
让我失望的是,这部片子虽然有浓烈的爱国情怀,但是在人物性格、故事内容上都太过单薄老套。所有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纸片儿一样的标签。
帅、爱国、善良,然后呢。。没了
就ppt来说是华丽而足够的,就电影来说,实在是有点不够那个意思。
电影绝不仅是满足于展现美或是摧毁美,如果是那样,也不过就是套路化的博人眼泪的鸡汤。它要有它的逻辑和标准。
就好像《一个都不能少》但它却单薄的不能称之为一部好电影,《无极》够华美但却绝对是一部烂片,《妖猫传》够精致但却不过是《无极》2.0一样。
《无问东西》像一个不成熟的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完成的课堂作业。
她努力想通过拼凑来炫技,但是弄来了七零八落的碎片,每个碎片都不错,但拼不起来一面完整的镜子。
而作为现实的魔镜,恰恰是电影最大的意义。
有人觉得因为章子怡那一段展现了wenge的残酷,所以就叫反映了人性。我只能说,看看盲山、盲井,你就会知道这段所谓的人性,不过是迎合某些知识分子对于wenge的简单想象,太单薄太幼稚,虽然还算勇敢,但仅此而已。
如果这部片子可以成为清华的宣传片,代表清华的性格。只能说,大致上还是少年文艺的意思。少年固然是少年,充满热情,但在心智上仍然是不成熟的。
个人与家国的关系,舍己为人的家国情怀,难道只能靠不成熟来支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