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子传说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2008-07-06 23:52:21)
标签:

杂谈

曾子传说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  作者:山东老汪   编辑:山野之骄子

曾子传说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少年时就参加农业劳动。后从师孔子,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并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他主持编纂了《论语》一书,对儒学的发展乃至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曾子上承孔子,下传子思,孟子又学于“子思之门人”。孟子把儒学发扬广大,到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国学。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以致在全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曾子因此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曾子传说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曾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尤其是他把孔子的根本思想“仁”,植根于血缘亲情“孝”的基础之上,使儒家学说深入人心,增强了儒家的群众性。“孝道”属于孔子思想,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准则之一。曾子进而把它作为“仁之本”,从做人的准则之一发展为做人的根本法则,并进一步把它推及到处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通过《曾子本孝》、《立孝》、《大孝》、《事父母》以及《孝经》等著作,建立起“孝”的思想体系,由于血缘亲情的维系和长期的教化,使这一思想已溶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它的影响甚至于超过了人们对儒家根本思想“仁”的认识。

    在关于曾子的民间传说中,主要表现的是他的孝行,即孝敬父母的故事。由于曾子行孝的故事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很容易被群众所接受,也更利于流传。曾子的孝行故事,除民间创作外,还有一些故事的底本来自古代典籍,应该是一些民间知识分子从古书中读到这些故事后,又讲述给周围的人,听故事的人又将这些故事作为经验讲述给其它人,这样口口相传,原来古籍中的简单故事,在民间口头被一次次丰富,于是形成了一则则血肉丰满、感人至深的的传说故事。

    曾子行孝的传说 曾子孝敬父母的故事较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则。

   《卧冰求鱼》讲一年冬天,曾母患病,卧床不起。小曾参为了让母亲吃上可口的饭菜,到冰封的沫水河逮鱼,他用胸膛暖化封冻已久的坚冰,终于逮住了一条红尾鲤鱼。

   《不过胜母坊》讲曾子居住的街上,曾有母女俩,母亲是位寡妇,因生活所迫而改嫁。女儿七岁时许人为妻,尚未出嫁,未婚夫就病死了。从此,这位女儿就为未婚夫守寡到死。地方官为了表彰这位贞女的节烈,将贞女与其母相比,特树了一座“胜母坊”。曾参对“胜母”二字十反感,认为是对母亲的大不敬。因而他经过“胜母坊”时,总是绕道而行。

   《曾子行孝》讲曾子孝敬父母,达到了超凡的程度。传说有一天,曾子正在地里干活,突然觉得手腕猛一疼,心想家中定有事,急忙赶回家。原来是母亲不小心被门框撞疼了手腕。自那以后,曾母有事而曾子不在家时,就猛掐自己的手腕,即使远在千里之外的曾子,也会觉得疼痛,急忙赶回家来。又传说曾子的父亲是个很粗暴的人。一天,父子俩在田里锄草,曾子不小心锄掉了一棵好苗,曾父大怒,操起大棍将曾子打晕。曾子醒后仍心平气和,面带笑容,还关心地问他爹:“刚才您打孩儿时,没闪着手吧!”这件事被孔子知道后,很不高兴地说:“曾参做错了。从前舜帝就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他的瞎眼爹打他,如用小棍子,舜就忍受,如用大棍子,舜就逃跑。逃避不讲道理的粗暴是正确的。可曾参用自已的身体来抵挡无理的棒棍,如果被他爹一棍子打死了,那么,他爹就要背上不仁不义的恶名声。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是更大的不孝呢?”

   《曾子出妻》讲曾子的继母想吃梨,可她的牙齿全掉光了,根本咬不动梨子。曾子就让妻子公羊氏买把梨蒸熟后给继母吃。公羊氏因蒸梨不熟,惹恼了婆婆。曾子不容公羊氏辩解,一纸休书,把妻子休出家门。

   《涌泉井》讲曾子为了养家糊口,曾到离家较近的莒邑做了个小官,虽然禄米仅有几斗,他仍十分欢喜,因为他能用自己的所得供养双亲。他成为大名士后,双亲也老了,他就辞官回家。当时齐国聘他为国相,楚国请他为令尹、晋国邀他任上卿,曾子都坚辞不就。他说:“人生所以贵有人子,无非是老来有人奉养,现在我的父母都老了,我又如何敢远离一步,受人家的奴役呢!”曾子的父母死后,他游历到楚国做了大官。住在三层院落的高堂里,出门时还有上百辆车马相随,前呼后拥,十分显赫。但他常常面北而跪,暗自落泪,伤心双亲没能跟着他享受这荣华富贵!据说,曾家大院里原来没有井,是曾子因父亲死后伏地痛哭七天七夜,直哭得晕天地黑,上感天庭,下动地府。一时间,天降暴雨,地陷成井,让人分不清哪是泪水,哪是雨水,哪是泉水……

   曾子道德修养和做人风格的传说 自古以来,曾子修身养性和做人的风格的故事尤其为后人称道。传说曾子休妻后,他的儿子曾元劝曾子再续娶一位。曾子十分宽慰地说:“孩子你还小,还不懂得事理。当年高宗因有了后妻而杀死前妇之子,尹吉甫因有了后妻而将前妻的儿子赶出家门。我上不如高宗,下不及尹吉甫,一旦有了后妻,谁能保证我不做出非礼的事来呢?”曾子终生没再娶。

    还有一个传说讲,曾子年轻时,生活十分困苦,他常穿着破衣下地劳动。鲁国国君知道后,就派大臣给曾子送些衣服,但被曾子婉言谢绝了。送衣人问:“先生并没求人索要衣物,这是国君主动送给你的,你为什么不要呢?”曾子说:“我听人说,平白无故地接受人家的东西,就要畏惧人家,给人东西的人就会欺凌人,我不接受鲁君的东西,鲁君也不会欺凌我,我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啦!”孔子得知后说:“从曾参的言行上看,他是个有志向的贤人,他能保全终身的气节啊!”

   《猎场救火》讲一年秋末,鲁哀公到围猎场打猎,邀请了孔子,孔子派曾子代他前去。猎场内荒草过人,见不到猎物,有人建议放火烧荒把动物们赶出来。哀公同意了。不料这天正刮北风,火势迅速蔓延,冲出围猎场,危及鲁国都城。鲁哀公赶快催促救火,但无人理会,仍追赶野兽。哀公请曾子快想个办法。曾子说:“追逐野兽快乐而不会受罚,救火辛苦却没有赏赐,这就是没人救火的原因。事情紧急来不及赏赐救火的,得赏面太大,鲁国的财力也办不到,不如请你使用处罚的办法!”鲁哀公茅塞顿开,于是下令:“凡是不救火的,按照投降敌人治罪;凡是追赶野兽的,按照私入禁地治罪。”鲁哀公之令还没传遍猎场,火就被扑灭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曾子的处世思想之一。曾子晚年,回到家乡武城设馆教书。一年,越国攻打武城。弟子们劝说老师躲一躲吧。曾子于是吩咐弟子们套车、搬书。行时,曾子又对看家的人说:“不要让越寇乱民借住我的房子,他们会给我弄乱弄脏的;不要让猪狗跑进我的院子,它们会弄坏我的花木的。”三个月后,越军撤走了,曾子让弟子们先回去修修屋墙,扫扫院子,自己也要回去了。有弟子不解:“老师居武城,当地的官员百姓对您十分恭敬。敌人来了,你便早早地走开,给百姓做了个坏榜样,使百姓也跟着到处流窜,无人跟着武城宰抵抗敌人。敌人退却了,先生马上回去,恐怕不合情理吧。”曾子听了,一言不发。

《弟子公明宣》讲公明宣入曾门三年,很少摸书本,有人把公明宣不读书的事儿告诉了曾子。曾子便找公明宣询问。公明宣说:“我进入老师的学门,那敢不学习呢?”曾子问:“你都学了些什么?”公明宣答道:“我见老师在家里,从不大声叫嚷,从不恶言恶语,甚至对鸡狗牛马都是和颜悦色的神情,我佩服您的这种修养,我想学习但还没学会;我见老师对待宾客都是恭恭敬敬,从不冷漠人家,我佩服您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我想学习但还没有学会;我又见老师身居官位时,对上尊敬而不纵容,对下严格而不打骂,我佩服您这种为官之道,我想学习但还没有学会。仅这三条我都没能学会,怎敢在您门下不更加刻苦呢?”曾子听罢,站起来拱手说:“宣呀,是我错怪你了,我不如你啊!”

    《易席而死》讲曾子70岁时,老病在家,卧床数月,已是汤水不进了。一天晚上,两个家童端来灯烛,小声说:“先生铺的席子好华贵哟,那是他当大夫时的席子吧?”曾子面带愧色地说:“咳,我怎么忘记换掉这席子了呢?这席是大夫们专用的,可我早已不再做官了,做百姓的使用这种席子是不合礼制的呀!子春、曾元快扶我起来,换掉我身下的席子。”曾元不想让病危的父亲再折腾,没有同意。曾子一夜都焦躁不安。第二天一早,他仍坚持扶他起身换席。曾元不肯,曾子说:“君子用品德爱人,庸人用姑息迁就爱人。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有什么可求的呢?”华贵的席子换掉后,曾子躺在破席上,一会儿就安然地闭上了双眼……

    其它还有曾子少年时代的传说,如《曾子卜居》、《遇着曾参一石头》、《城隍爷托梦》等,充满了童趣;曾子跟孔子求学的故事有《悟道》、《弹琴助猫》、《谁能再比孔子》及曾子讲诚信的故事《杀猪教妻不欺子》等。

    曾子的传说故事数量不多,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仁义”、“德性”、“孝顺”、“实诚”这些儒家词汇已成为鲁西南乡村最普遍的伦理俗语。老百姓知耻知荣,死不卖国,穷不卖身,用生命维护自己做人的荣誉和尊严,人们的这种“自我道德立法”,应该说多是来自这些传说故事的熏陶。

 曾子传说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曾子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他16岁时,奉父命至楚国,从学于孔子。孔子开始对他的印象是“参也鲁”,即曾参鲁钝。但他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天天进行自我检查,检查自己的为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忠信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学习、牢固掌握了……

    曾子24岁时,孔子的大弟子颜回病故,曾子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曾子26岁时,孔子问他:“参啊,我的学说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贯通啊?”曾子回:“可以。”孔子走后,弟子们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二字即可贯通啊!”由此看来,曾子虽“鲁”,但他平时勤学苦练,又善于思考,所以还是在很快的时间里掌握了孔子的基本思想。据记载,曾子向孔子详细请教了冠婚丧祭之礼,聆听了“内修七政,外行三至”的所谓“君王之道”,认真修养了“孝悌忠信”之德。

    曾子70岁时,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他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一举一动完全没一点粗暴放肆,而正好适得其中;端正面色,则没有丝毫虚假造作,而完全出乎其然;一言一语,则完全没有粗俗鄙陋,正好顺理成章。这三条我能做到吗?”由此可见,曾子已将修身养性作为终生必修课来对待,虽然面对死亡,而不忘记“君子之道”的修养,也是其感召后代的重要人格力量所在。

    曾子卒后,葬于南武山下。后人为怀念曾子为其建造了“宗圣曾祠”,即曾庙。曾子的主要有:《曾子十篇》、《大学》、《孝经》等。曾子有儿子曾元、曾申、曾华,孙子曾西,都以贤达闻名。《说苑·杂言》中说:“孔子家的孩子不懂得骂人,曾子家的孩子不懂得追求权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父母善于教养。”曾子十五世孙曾据,有功于西汉王朝,封关内侯,因耻事王莽,率族人南迁江西,曾氏族人在南方得到发展,后又遍布全国,部分移居海外,成为名门望族,代代有贤人。

    曾子的思想核心是孝。他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总和,强调为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尽力为双亲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要娱亲、顺亲,使之精神愉快。元朝郭居敬将其事迹编入《二十四孝》后,曾子的孝道几乎世人皆知。曾子思想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修身,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曾子强调“慎独”,讲求正心诚意的慎独工夫,主张严格按照儒家各种道德规范自律。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曾子的修身思想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曾子也重礼,但更重仁。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忠恕,是曾子对于仁的一种表述形式。曾子的忠恕偏重于内心的修养,孔子的忠恕则含有更多的政治理想。曾子讲仁义,讲孝悌忠信。曾子没有留下专讲性善的资料,但这些都跟性善的思想相联系。后来子思作《中庸》,孟子言性善,言仁义,言仁政。从思想体系上看,子思、孟子跟曾子是属于一个流派的。尽管战国中期的学风使孟子带有辨士的作风,而曾子则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现出一种拘谨的人生态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思想体系上同属于一个流派。

 

 

 

 

曾子上承孔子道统,下启思孟学派,继往而开来,为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光大,为中国文化的最后成型和华夏民族道德性格的奠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祭祀曾子的专庙――曾庙,位于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西,庙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肃穆庄严,是鲁西南一代最大的古代官式建筑群。曾庙始建于周朝,几经历史沧桑。随着地方政府对旅游事业的重视,近年来嘉祥县通过政府拨款、曾宪梓先生等社会贤达人士捐资等方式筹资千万余元,对曾庙进行了修复,复原了庙内多座建筑物、庙内神位、神龛等,修建了消防排水设施,重补了甬道,绿化了环境,修建了停车场和公路专用线,使曾庙景区焕然一新。2006年,在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曾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效的提升了嘉祥旅游景点的档次,为宣传嘉祥旅游提供了一个契机。

    祥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除曾庙外,还有国家及省、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8处。其中,武氏墓群石刻,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史学界誉为“汉代历史百科全书”;尖山崖墓为大型汉墓;青山寺是以惠济公庙为主体的古建筑群,顺山势而建,层层递升,设计巧妙,崇宇高阁,掩映于古树翠柏之中,景色壮观,别具一格;在孔子弟子冉求的墓祠前,有一株虬干怪枝、葱郁苍劲的古柏,俗称“唐柏”。此外,嘉祥的自然旅游资源也别具特色,有山、有水、有动人的传说故事。

    作为曾子故里的嘉祥,长期以来,把研究探讨曾子思想,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使之与现代文明有机的结合,并融入到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大胆尝试。2006年8月,嘉祥县在香港举办了第三届(国际)曾子思想研讨会暨2006中国·嘉祥石雕艺术节新闻发布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及132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曾氏宗亲、企业界人士、新闻界朋友参加了会议。这次曾子思想研讨会以“曾子思想与和谐社会”为主题,与会专家认为,在当今社会,孔孟学说、诸子先贤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帮助现代人加强自我修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嘉祥县着力打造曾子文化和石雕艺术两大品牌,促进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先后举办了曾氏宗亲联合总会成立大会;纪念曾子诞辰祭祀活动;山东省十大孝星表彰暨孝亲敬老报告会;石雕艺术作品大赛点评;“曾子故里――吉祥游”暨嘉祥民俗展演;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山东梆子艺术研讨会;“魅力嘉祥”大型文艺演出;经贸合作与招商项目签约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除嘉祥县的曾子故里景区外,山东省平邑县峻然屹立的曾子山,也是一处重要的曾子纪念地,近年来,七大景点得以开发,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往拜瞻、浏览。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怀念母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