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的贫富悬殊,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质量。所以让每个孩子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一直是德国大众很关注的一个问题。
为了让低收入人群的孩子能够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在课余时间里能有学音乐、参加体育俱乐部和参观博物馆、动物园的机会,德国斯图加特市通过了一项特别提案:每年给每个有孩子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孩子课余教育的补贴。为了确保这笔钱“专款专用”,政府采用了发卡的方式。也就是说,这笔钱以文化消费卡的形式,发给每个有孩子的低收入家庭。这张卡只有在城市的博物馆、动物园、剧院,或者指定的音乐学校和体育俱乐部,才能够进行刷卡缴费。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的父母想用这笔钱去作别的消费,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这么好的提案,应该皆大欢喜了吧?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最先提出抗议的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父亲们。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听起来动人,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歧视,有损他们的尊严。设身处地为这些父亲们想一下,在博物馆、动物园和剧院买票的地方,一家之主的父亲掏出这张卡消费,这就等于告诉周围所有人:他们是穷人。他们的孩子在享受社会的福利。如果孩子还小,可能不会在意这些细节。但年长一点的孩子,马上会很敏感地把自己看成穷人的孩子。
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父亲可以低三下四地为五斗米折腰,可以失业,也可以领取救济金。但在他的孩子面前,父亲应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应该是孩子崇拜的对象。孩子的童年如果缺少了这样一个父亲,那一定是一个不完整,也是不完美的童年。而一个失去了父亲权威的家庭,将会是一个不和谐的家庭。
所以说,低收入人群的父亲们坚决拒绝这种方式的补助。
德国基本法的第一条是:人的尊严不可侵犯。一家之主父亲的尊严,那就更加神圣不可侵犯。政府部门赶紧再一次讨论,于是通过了一个新提案:每一个孩子,不管父母收入高低,都能得到一张这样文化消费卡。也就是说,用这张卡消费的父亲,有可能是一个百万富翁,也有可能是一个正在领取失业救济金的父亲。
这样一来,穷父亲的尊严保住了,富父亲意外地享受到了社会福利。穷人富人,皆大欢喜。不欢喜的是财政部,这又多了一笔计划外的收入。但很多富人表示,他们很少使用这张消费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