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地球村上,现在能说英语的人就象雨后的春笋一样。但是,说英语的人群也可以分成三等九流。
那些能说一点点英语的人,一般来说,都把英语单词当成手榴弹揣在身上。平时能不用就不用,实在到了危急关头,冷不防就往外甩几个,居然也能杀出一条通道来。
那些会说几句英语的人,他们不但掌握了一定的单词,还会把这些单词按主谓宾的顺序排列起来。这样的人走出国门时虽然有点底气不足,但也一路畅通。
而那些自称英语说得不错的人,他们不但知道主谓宾排列,还会适当地把动词进行人格和时态的变化。这样的人基本上可以在世界上一往无前。
至于那些能说出从句,还能一口气说上好几句英语长句,并且一点不结巴的人,就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地球村的公民了。
我是一向对自己的英语充满信心的,直到有一次在英国一个图书馆的公关部,听一位女公关人员讲了一个电话。那英国美女刚讲个开头,我就开始对她高山仰止。她的英语里充满了寒暄礼貌和虚拟用语,高雅委婉,听起来就像跟女王本人在直接对话。等她行云流水地讲完电话。我顿时觉得自己变成了巍巍昆仑山底下的一棵小草。其实她说的话我句句能听懂。但我知道,我再学几年,也不可能像她那样讲英语。
我灰溜溜地走出她的办公室。为了让自己振作精神,我仔细概括了一下她说话的内容。十几分钟电话讲的事,用我的英语,大概只需要讲三句话。这样一概括,又让我把自己失去的信心找了回来。我想,要是老板偷听我们两个人讲电话,一定会给我长工资,把她给炒鱿鱼。她说那么多礼貌委婉的用语,浪费时间不说,还占用了电话线,耽误了大好的商机。
在德国,跨国大企业的企业用语一般都是英语。这样做,一是方便各国同事的交流,大家都显得平起平坐。说起话来简明扼要,主谓宾,再加上时间地点,基本上就把话说明白了。二是避免了很多矛盾。一般同事间的打情骂俏、讽刺挖苦都是需要语言技巧的。一想到要用不是母语的英语说出来,心里就打几分鼓。就是说出来了,人家是不是听得明白,理解得准确,又是一个问题。所以,一般人就知难而退,尽量把这样机智的语言交锋留给自己的母语。所以,每个企业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英语:语法简单,用词明白,按顺序排列,就是不懂英语的人,查着字典也能一路畅通。
前几天,一个在跨国企业工作的台湾美女告诉我,新年一过,她遵照老板的意思,给各国的客户写了一封信,瞻望一下新的一年的工作和事务。各国客户读完她的信个个心里清明如镜。唯有一个客户回了一份邮件,说对其中的一句话不是十分明白。这本来也不算什么,可是比较令人郁闷的是,这个唯一没读懂英语信的客户,竟然是一位正版原装的英国绅士!他让我记起在巴黎的地铁里贴着的英语学校广告。上面是一位被打得鼻青眼肿的英国绅士,他在向人们发出请求:请停止屠杀英语!按英国人的意思,世界上大部分人讲英语的时候其实不是在讲英语,而是在屠杀英语。
当然,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对英语的屠杀不可能停止,只有愈演愈烈。总有一天,当英国人走出国门时会吃惊地发现,这个世界上虽然大家都在讲英语,但讲的并不是他们家的英语。他们必须立马就近找个英语班恶补一下,否则很难跟大家进行对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