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语的印记

(2009-08-07 17:45:56)
标签:

留学

母语

德文

金斯基

教育

分类: 散文集《夜莺的歌唱》
        我是个很不讲原则的妈妈,一般来说,果同学的每一个心愿,我都把它看成上级派下来的任务,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只有很少很少的时候,我才会跟他说“不”。

        偶尔一天,果同学告诉我他的观察结果。他说,凡是我用中文跟你商量事情,你总是同意的。如果用德文跟你商量事情,你就比较会跟我斤斤计较,还要问来问去。所以,一般重大的事情,我都用中文跟你商量。

        我仔细一想,确实这样。再仔细一想,立刻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因为果同学说起中文来,总是有点稚声稚气。让我马上记起他小时候的样子,心里就软乎乎的,还没张口,就先点起头来。而他说德语的时候口气很成熟,让我听起来有教训的意思。这么一来,头就会点得勉强一点,还会多问他几个为什么。

         一个高高大大的中国孩子,如果讲起中文来稚声稚气,当妈妈的听了虽然比较舒服。但旁人听了,会觉得可笑。我猜想这是中文词汇量的问题。比如说果同学很长时间都把一本厚书说成一本胖书。因为厚和胖在德文里是一个词汇。比如说,把煮好的鸡蛋用冷水激一下,他会说,把鸡蛋吓一下。因为激和吓在德文里也是同一个词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后两次把果同学送回中国去学中文。时间半年到一个月不等。他的词汇量果然丰富了很多,还会说几个成语。但是,只要他一开口说中文,仍然会让我联想起他小时候的样子。这让我很困惑。母语的印记

        有天晚上看电视,看到一个娜塔莎·金斯基的访谈。金斯基是个德国人,后来去了好莱坞发展。她主演的《苔丝》和《德卡萨斯的巴黎》让她红遍了天下。算起来她也是奔五的女人了,可是她说话的语气、神态、动作和词汇,都象一个十三四岁的德国女孩子。对比起她已经成熟的资深美女的形象,好像她是个没长大的女孩子,或者根本就是在装嫩,给人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我记起曾经看过金斯基用英文作的访谈,好像并没有留下这样的印象。

         我突然觉得自己正在接近一个谜底。我赶紧上网去查金斯基的资料。金斯基是在十四岁的时候跟着父亲从德国移民美国的。也就是说,她的德语水准从此就永远停留在了十四岁。她说德语时的神态语气和动作,也都永久地停留在了十四岁。

         于是我也找到了答案,为什么果同学说中文总是能够打动我,因为他总是让我记起他的童年。

         一株植物当它从自己熟悉的土壤里连根拔起,种植到另一种土壤的过程,是一次阵痛的过程。这株植物虽然很快地适应了新的土壤,而且长得生气勃勃。但它经历过的阵痛,已经成为一种印记,刻骨铭心地保留了下来。它不会消失,不会改变。

         经常有朋友问我,孩子什么时候出国留学比较合适?

         我认为,在高中毕业,上了一年大学以后。

         这个时候他也会经历阵痛,但母语留下的印记,已经是成熟的,完美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女人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