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 |
分类: 散文集《夜莺的歌唱》 |
这个节目十五分钟,主要是为了动员捐款。一部分素材来自中央电视台,一部分素材是北德电视台在绵竹附近拍摄的。在剪辑台上看和在网上看的感觉不一样。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
我们把带子走到第一个采访。
一对四十多岁的夫妇坐在学校的废墟上。
男的说,我们还要等。只要能找到他,就是他残废了也不要紧,活着就好。
女的说,他残废了我们愿意养他一辈子。
他们说的四川绵竹话,我听了三遍才听明白。
写解说词的女编辑听完我的翻译想了想,问:是他,还是她?
我说不知道,中国的他她发音一样。你就译成我们的孩子吧!孩子在德文中是个中性词,是它。
一个父亲泣不成声地说,他快19岁了,是个好学生,一直是班里第二名。
女编辑想了想又问:19岁的人不是孩子了,不能用“它”,我们用“他”吧!不过,是好学生的“是”,是现在时还是过去时?
我很抱歉地告诉她,中文的“是”没有现在和过去时。区分现在和过去是用副词来帮忙的。
她说,那怎么办?用现在时的“是”就说明他还活着,用过去时的“是”就是他已经死去。你说怎么办呢?
我说当然用现在时的“是”。第一,父亲在等待,说明他还没有找到。没找到就是还有希望。第二,就是他死了,当父母的心里还觉得他是活着的。所以,不管是什么情况,一定用现在时的“是”。
然后一个女医生在说,有些孩子送来时伤势不重,但他不会哭,也不会笑,没有任何表情了。
女编辑说:我们别用“它”了,我们这里用一次“她”吧!
我说,我们就用复数“他们”吧!
他,她和他们,说起来是一个简单的人称代词,可都是父母爱着宠着的血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