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一直在荣格身边”|《荣格与中国文化》序言

(2018-11-28 08:09:42)


“中国一直在荣格身边”|《荣格与中国文化》序言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荣格从未去过中国,但中国一直在其身边,以神话与象征的形式,伴随其朋友卫礼贤所翻译的中国经典。荣格对于《易经》、《金花的秘密》和《道德经》等都悉心倾情。他无比钦佩中国传统的文深度及其智慧,并努力从中国文化中学习与其欧洲教育和背景截然不同的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荣格尽力克服欧洲中心思想,将中国观点和思想形式融入西方意识,将中国思维方式的重要元素纳入其深度心理学理论。荣格深信,中国文化对于西方科学,特别是对于欧洲的心理治疗具有并能做出重要的贡献。

申荷永教授和高岚教授的著作充分呈现与阐述了中国文化对荣格生活和工作的碰撞与影响。申教授有着长期的分析心理学研习,并且成为中国首位接受全面培训和认证的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师。他对中国心理学根源的研究,其“核心心理学”(“Psychologyof the Heart”),有助于构建中国文化与分析心理学之间重要而坚固的桥梁。构建东西方文化之间沟通与理解桥梁的努力仍然在其早期阶段,至少就西方而言,我相信未来几年会有更多的成就。对于在西方的我们来说,我们仍然在学习,就荣格研究和评论的中文经典中所包含的古老智慧,我们仅仅是触及其中的凤毛麟角。申荷永教授和高岚教授帮助我们获得中国心灵发展的更完整意象,这将有助于增进对我们之间相同与差异的理解。


“中国一直在荣格身边”|《荣格与中国文化》序言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荣格最重要的洞见之一是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互为补充的关系。对于西方来说,中国文化与其无意识相似,就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而言。若其处于模糊和未知,西方就能够对其投射自身的阴影和自卑。当中国文化为西方所熟知,当两个领域之间构建起桥梁时,这两种文化则可以互补,克服其各自的片面,共同接近人类的整体性。双方都可为充分发挥人类心灵所包含的潜力做出本质性的贡献。

荣格能够把握这种互补关系,并将其用于联结因果关系与共时性(“具有意义的巧合”)以及发展自性内含相对性理论(道与阴阳)。此外,荣格的自性化理论,一种终身的心理和精神发展,与中国禅宗《十牛图》等文献和有关佛教著作有类似表述,他将其添加于对人类所有发展潜力的理解之中。对于今天的荣格学派思想家来说,显然东方和西方需要彼此来充分表达人类发展计划,双方都不应致力于控制对方。尊重分歧至关重要,惟此才能进行真正的对话,获得共识的涌现。

近二十年来,申荷永教授和高岚教授在其许多著作、讲座、教学,以及他所组织的有关主题的诸多学术会议中,促进了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他们所呈现的《荣格与中国文化》正是这一重要对话的进一步发展。于此他们向中国读者介绍荣格的生活与工作,探索与阐释荣格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其心理著作;于是,他们为西方荣格思想家和中国学者的深入对话奠定了基础。我相信,读者通过本书也将了解到分析心理学有助于重新发现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中国一直在荣格身边”|《荣格与中国文化》序言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九十多年前,在其朋友卫礼贤的陪伴下,荣格沉浸于这种和东方的对话。在接下来的许多年,由于世界局势动荡,这一事业耽搁许久。如今,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对话窗口再次开启,进一步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申教授于此率先垂范,努力引领。同时,也希望更多的西方荣格学者从深度心理学视野认真研究中国文化史。对于共享原型模式,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

我很荣幸能为申荷永教授和高岚教授的《荣格与中国文化》一书贡献这简要的序言。我期待有更多有关的研究,更多能够推进东方和西方对话的著作,能够将世界整合为具有共享价值和共享利益的地球社区。



默瑞•斯丹(Murray Stein)
国际分析心理学学会前任主席
瑞士苏黎世国际荣格学校前任校长
于瑞士苏黎世
2017年3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