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特意带两个小的组织了一次三镇美食游的活动,把三个还保留着我们当地特产荠菜烧饼的镇统统溜了一遍,买了好多饼,自己吃,同时还送了好多长辈,让长辈们吃到了久违的顾山烧饼和北国烧饼。

荠菜烧饼的传统包装,几百年没变过。油纸铺底,竹篾编篓,上面方形的红纸是压邪的,少了这张红纸,礼物就变得没诚意了一样。
可惜,做烧饼的老板告诉我,编这个竹篓子的老伯伯已经很老了,他编不动了以后,就没人再编了。呼吁:这也是人类物质遗产,应该尽快保护!

在外形上,家乡的荠菜烧饼也许跟别的地方的拖炉饼没什么两样,但里面的馅料,却是本地特色,不是无锡地区的人也许吃不来这样的甜猪油荠菜豆沙馅。但对于能吃甜的人来说,这样集荠菜的香,豆沙的糯,板油的腻,饼皮的脆在一口之间的美食就是冬天里的幸福。
烧饼制法:取优质的荠菜剁成末,和切成丁的板油加糖做馅,出炉后,碧绿的荠菜和着融化的板油,鲜绿油亮,清香四溢,仿佛能让人闻到春天的气息。(有些文字取自网络美食博客,先写者把我要说的都已经说的差不多了
)
传统的烧饼是重油重糖,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不必惧怕高血脂、糖尿病,自然吃上去美味无比,然而现在,人们讲究的是吃得清淡,吃得健康,饮食要求少油少糖,所以,美味在前,许多人恐怕也不敢吃了。看来,烧饼的制作工艺也在面临着挑战,既要保持传统风味,又要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让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名点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我们这里的传统烧饼,是旧时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必备的手信礼物。

别的地方是春天吃荠菜,我们这里入九以后就可以吃到荠菜烧饼,一直可以吃到清明。
搞这次活动,是一次朋友聚会上的争论:有的说北国的烧饼做的非常好吃,但顾山的烧饼是名气最大的,记忆中最好吃的烧饼也是小时候在游顾山的时候吃到的。打小吃的又是自己家乡的。到底是那个地方的最好吃呢?看来得亲身去比较一回才能见分晓。
烧饼也叫拖炉饼,因为做饼有独特的烘烤工艺和工具。饼要用“提炉”来烘烤,“提炉”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为平底炉,上面类似倒过来的弧形铁锅,烘烤前上下两部分都要加热,旁边那个煤炉就是用来加热上面的铁锅的。将做好的拖炉饼放在平底炉上,上面用弧形铁锅罩住,然后继续加热,烧烤时饼上是不用菜油的。现在有些号称拖炉饼的,是用油在锅里煎的,那其实已经不能叫拖炉饼了,拖炉饼的名称就来自于“提炉”,原来就叫做“提炉”饼。至于为什么后来改称“拖炉饼”,这里还有一个传说:
说是1864年春,太平天国将领李容发率其部准备在华士伏击清军和“洋枪队”。乡民献上了“提炉饼”,太平天国的将士们吃了饼后,奋勇杀敌,一举歼灭了清军和“洋枪队”。事后,李容发向乡民致谢。有乡民阿六说:太平军为民杀敌,我们理所应当,“提炉饼”只是百姓吃的,达官贵人厌其是“噜吐饼”(江阴方言:“邋遢饼”)。李容发风趣地说:不妨将“噜吐”两字换个位置,取其谐名:“拖炉饼”吧!从此,“提炉饼”变成了“拖炉饼”,流传了下来,成了江阴地方上的一道名点。
比较下来,北国的烧饼是荠菜和豆沙放在一起的,这样的组合是相得益彰的,就是糖还好少放些,荠菜最好多一点。卫生也是北国最好。老板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在烧饼事业上,已经做了18年的烧饼,是用心在保持优良传统。

看到老板做饼所用荠菜都是新鲜的野生荠菜。

用传统吊炉做饼,比较费工费时,虽然和电烤炉烤出来的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对于买饼的人来说,用传统方式加工出来的传统做法,视觉上是种享受,心理上有种安慰。

北国的烧饼,还保留着小时候吃过的味道,反正儿子能一口气干掉一个,并且第二天还想吃。

我们去的那天,碰到海澜酒店也到这里来预定。海澜开全国会议,这个烧饼作为地方特产招待外地客人。要让我说出我们这里最有特色的食品,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还就是这个荠菜烧饼了。出了江阴东乡几个老镇,在别的地方,还真就吃不大到了。

顾山的烧饼,还在南边的老街上,窄窄的街巷根本开不进车,我们走了很长的路才找到。相邻有两家做饼的。两家应该差不多的口感吧,希望有顾山的朋友再帮我细化比较一下。

顾山的烧饼,荠菜和豆沙是分开的,也就是有两种品种:饼上撒白芝麻的是荠菜馅的,撒黑芝麻的是豆沙馅的。个人认为,这样的分开毫无必要,难道顾山烧饼店老板没吃过北国烧饼吗?不过,只要顾山人民吃得没意见,能恪守顾山烧饼的老传统也不错。

顾山烧饼,名气一直很大,年节时每天两三百个人排队买烧饼。但这样的卫生状况,也太对不起顾客了。北国的烧饼铺老板老板娘,衣服穿得清清气气的,谈吐也很有文化。菜和案板都是干干净净,让人吃得放心。

顾山的烧饼铺,还兼卖蒸糕,这样的糖年糕我小时候每到过年就举家上阵做,是个热闹欢欣的大工程。明年老家做米酒,我要带儿子回去参与了,重温一下童年那种喜悦。

好吧,冲着辛辛苦苦来了一趟,还是买了一篓子顾山烧饼。比北国的烧饼每个便宜5毛钱,北国烧饼每个3元5。吃一个管饱,非常实惠。
烧饼还是跟小时候吃的一般大,其实应该配合现代人的胃口做得袖珍些。
顾山烧饼名气在外部愁卖,所以一点都不讲究包装,光贴了一张红纸。按说,可以申请商标专利什么的了,呵呵。

转回娘家长泾镇,冷清清的老街上烧饼铺还开着。长泾的烧饼铺,在老巷子里藏得太深了,让外人好难找,不利于发展。

若要更畅销,地理位置要挪一下。可挪了位置,又失却古老的韵味了。

电烤炉的规模还蛮大,看来销路也还行。有点批量生产作坊的样子。

但是在制作的各方面材料上,跟北国还是稍逊一筹。北国的烧饼,豆沙是自制的,超市买的豆沙,那简直是不能吃的。我妈说,做饼用的板油应该是生猪油,但有内幕在告诉我,这里用的板油是熟的。
唉!群众的口味是刁的,眼睛是亮的,千万别砸老牌子啊!在这里,我只敢买两个稍微尝尝,因为群众反映的烧饼太油太甜的症状在这里都有

好在旁边长泾老饭店的牛肉总是不会让我失望的。水牌上的字褪得都要看不清了,老板也不描描清楚。呵呵。

一块比我拳头大好多的牛肉,被小的当零食风卷残云就啃掉了。
一个暴冷的星期天就这样被我们有滋有味地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