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派对》王晓明 文绘
选自《幼儿益智画刊》2008年11月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记得一日去拜访王晓明老师,黄昏时在他家的小花园前道别,忽地耳朵里就飘进两声布谷的啼啭,穿越过一栋一栋的小楼,那样隐约、那样不真切。不由得屏息凝神,又有两声,虽然依旧是飘渺遥远的,我看见王老师的嘴角泛起了愉快的微笑。
这个黄昏,因为这轻轻的两声鸟啼,留在我的记忆里了。
王晓明老师发来稿子,一打开,扑进眼睛的就是那幅寒鸦图——黛青色的的天空中,明月高悬,遥远而清冷,树那样古老,有点点寒鸦掠过……一幅画静默地传递出古老的、生命中的诗意。
脑子里就忽然想起很久前读过的一位学者的关于乌鸦和钟声的思索——
乌鸦具有哲理的诗意
我是从上海来的,来到杭州。如果有人问我,这两个城市更愿意居住在哪里,我很难回答。选择使我痛苦。
上海有两个缺点。第一,上海没有乌鸦,只有麻雀。麻雀的小步跳跃和叽叽喳喳,都很小家子气,很浮躁,加重了上海的浮躁。
唐诗里,写得最多的是乌鸦,其次是大雁。乌鸦是富有诗意的,是富有哲理深度的一种象征,一个符号。在中国的唐诗宋词里,特定时刻的乌鸦是关键。比如说,昏鸦、晚鸦、寒鸦和暮鸦......
为什么乌鸦那么有诗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荒残的美。为什么用昏鸦,而不说是晨鸦?同样是乌鸦,为什么时间这么重要?为什么昏鸦、寒鸦听起来这么美?这是因为等到了黄昏,经过了一个白天,经过了一天的苦恼、哀乐的体验,就有了一些哲学的内涵。
在东京、莫斯科、巴黎和德国的一些城市,都有乌鸦。成群乌鸦的生存,需要合抱粗的大树,需要大树成片,而上海没有。
我在杭州西湖边的一个宾馆住过,有乌鸦。虽然不多,只有零星的几只,但这也说明了杭州生态环境比上海好。
通常我们会把乌鸦和坟墓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文人笔下,暮鸦和荒坟组成一个句子是很凄凉悲壮的。在欧洲也是如此。有乌鸦的坟地特别给人启发,启发人对生命进行哲理的思考。
城市应该有钟声
上海的第二个缺点是缺少钟声。我们翻翻唐诗,唐诗中有钟声,"晚钟"、"暮钟"、"残钟",还有"疏钟"、"缓钟"。钟声的节奏很重要。地球的自转、公转,太阳的升、落,春、夏、秋、冬的到来,都是节奏;人的心跳是节奏,音乐也是节奏,世界都是节奏。这些自然规律使节奏成了最重要的课题。
我在国外经常听到钟声,常常会唤起我对唐诗中"钟声"的思考。钟声是一种符号,什么也没说却什么都说了。钟是出世的,鼓却是入世的。遗憾的是,在中国的城市中几乎没有钟声。
1983年,我迁居上海,听到过钟声,那是海关的钟声,也很好呀,那是寺庙钟声的代用品。9点10点敲起钟来,能让人沉静下来,让人平衡。人不要太世俗、太物欲,太入世,还需要精神的东西,要点出世,钟声能缓解当今世界的快节奏。
(赵鑫珊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