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扉小扣,曾被古代诗人赋予了无限诗意;究竟是“推”月下门,还是“敲”月下门,也让诗人颇为踌躇,于是衍生出了“推敲”一词,一直沿用至今。看来,门也是很有文化意象的事物呢!
鸡鸣驿的门,虽然土气的紧,但确是咱们中原农家的真实生活之门,诗意不诗意的要看是什么人来看,见仁见智么,我倒觉得,它的土气就是它的品牌,就是它的名片。

这是还有人住着的院落,所以院门的砖瓦都是齐齐整整的,门口收拾的比较干净,院里的小房看着也挺利落的。

这么高的“城门”楼子,除了覆瓦还起了脊,很有些贵胄之气呢!没准是个大户人家。

和上面的比起来,这就是平民百姓,是草根。。。。。嘿嘿!

瓦当虽然残破了不全了,但剩下的那几个还可以看出图案花纹儿呢!院里还有影背,上面既没有字儿,也没有图案,就那么素着呢。
我发现,这驿城里的农家院子都遵从了北京城胡同里四合院的建制,大门基本上没有开在正中间儿的,不是偏东,就是偏西,所以院里的影背一头儿总是倚在院墙上的。

不知为什么,一条窄窄的小巷子也起了一个大门,门楣上还有字呢,已经看不大清楚了。虽然残破不堪,但是却特别的引人注意。

又是一户气派的院落,看大门就知道了。

这一家院门挺高的,但看样子也是好久没有人住了。鸡鸣驿因为地处河北,离京城比较近,所以村里的年轻人都往“高处”走了,留守的都是老头老太太。也有的人家弃了老屋,阖家进城了。

这一户虽然也是高门大宅子的,但院门可没什么文化内涵,盖得忒简单。

虽然简陋,虽然破旧,但是那一副对联,却表露出小院主人追求幸福的心愿。

呵呵,和那些高门大宅反差鲜明啊。碎石垒就的墙,歪歪斜斜的,似乎轻轻一推就会轰然倒塌了。那门当然就是惨不忍睹的!

这扇门干脆就堵起来了,那巨大的石块宣告着院落的被人遗弃。。。。。

这。。。。。。这。。。。。简直就不能称其为“门”了!

这也残破老旧,但还是个门的模样吧。(估计还有人住呢!)

这座小院最有味道。泥屋低矮,屋顶上都长了草,开着一扇小门,连窗都没有。我不禁在心里嘀咕:这样的屋子怎么能够住人呢?
但那院子里的小葱直溜溜冲上长着,一丛丛的地雷花也开得茂盛极了!架豆正在爬藤,也也悄悄的绽出了淡紫色的小花,还有那几根细细的篱笆,参差不齐,高低错落,给这小院儿,给这花花草草的,增添了不少的风情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