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民以食为天”。可谓一语道出人生真谛:不管怎样世事更迭,改朝换代,吃,永远是第一位的。
上周,咱和老同学搭帮一起去了一趟坝上,自驾,图的是个称心随意。从北京出发,走八达岭高速,过张家口,经崇礼县桦皮岭,入住沽源县城,接着回返,大滩、扎拉营草原,转道宣化,夜宿鸡鸣驿。转天早起奔涿鹿,拜谒黄帝陵后,到沙城洗个温泉,便一路驱车回家~~~~~~~~~~行程近千公里,大家伙一路上光是吃喝玩乐啦!我呢,自然也是且行且拍,且拍且乐。当然,还有且行且吃,且吃且乐~~~~~~~~
第一餐:口外的涮肉

进了张家口,就算是河北的地界了,再从这里走出去,那就叫“口外”。都说口外的羊肉好吃,鲜嫩香绵,不膻不柴,最适合涮着吃。据说当年老佛爷最喜欢的东来顺,就是用的口外的羊,为这,东来顺专门雇人从口外收购活羊,一路赶进京来。
所以到了张家口,当然要吃涮羊肉,为了保险起见,我们选了这个号称全国连锁的“草原兴发”涮肉。
一进大堂,就觉出与京城的不同之处了,店堂里没供着关公财神,却摆着一黑二白的三只羊!嘿嘿!不禁让我哑然失笑:这三只羊还都披红挂彩的,像是有什么喜事似的,高高兴兴的等着被人们片成一片片的扔到滚沸的锅里呢!
小包间里墙壁上的装饰画都透出一股子草原风情。我看这画儿,怎么这么像小时候学的课本里的那勇斗暴风雪,保护羊群的龙梅、玉容呢?
羊肉上来了,挺新鲜的。

懂行的说,涮肉时不能吃太瘦的,这一盘肥瘦相间,最好。涮出来的肉香!(我可不敢吃这样的,那不明摆着喝羊油么!再说,我本来就不爱吃羊肉,除了羊肉串、涮羊肉,其他的羊肉我是一口不沾的。)

这一盘比较对我的心思。

我们点的是鸳鸯锅子,我觉得涮肉还是吃辣的比较好,多少能祛祛羊肉的膻气。锅端上来,不一会儿就滚开了。

蘸料。挺香的,但是有点咸,油大的有点糊嘴。
东来顺的羊肉是有蘸料的,北京还有一家“小肥羊”,是没有蘸料的,那涮肉的汤里就把作料添齐了,你只管下肉涮来吃就是了。这两种吃法各有千秋。

涮肉里浇上一点辣椒油,那才够味儿呢。

糖蒜是必须的,解腻。还有葱花碎、香菜末,还有一小碗韭菜花酱。对了,因为开车,都没要啤酒,点的是口外的特色饮料——奶茶。有点咸味儿的。有的人觉得好喝的不行,我感觉一般,能喝下去,但没觉得有多么香。不过,入乡随俗,走哪吃哪,我还是喝了一大杯子。

光吃肉,没有蔬菜可不行,这是茼蒿,青绿青绿,看着就有食欲。还点了一盘香菜,一盘油麦菜,不知怎么忘记照了。

还有一冻一鲜的两盘豆腐,据说这边都是用卤水点豆腐的,点出来的豆腐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口感不错。呵呵,这一大桌子的吃喝,也算丰盛呢吧?

肉、菜涮的差不多了,上面片!面片是店家事先活好了面醒着的,还盖着保鲜膜,挺干净的。

小妹儿(现在管服务员都叫“小妹儿”,你要是还叫人家“小姐”那可是犯了大忌,人家不跟你急,也得在心里骂道:二儿!)把扁扁的面片抻成长长的宽条儿。这小妹儿手法还算娴熟,我一直在盯着她看,生怕她把面片拽断了。其实我才是杞人忧天呢,那面片在和面时都加进了盐和鸡蛋,又醒了那么久,一根根都是又韧又结实呢!

面片下到锅里,在滚沸的汤里翻了几个身,熟了!下筷子,捞!谁捞着的就算谁的,我是当仁不让的捞了好几筷子呢!真好吃!我本来就爱吃面食,这面条筋筋道道的,有嚼劲儿;又滑滑溜溜的,特顺口;还浸满了涮肉的汤汁,香香的;再点上几滴醋,嘿!那味儿比刷肉还好。

这是半个烧饼。怎么就点半个烧饼?哈哈!不是的。点餐的时候,大家都说,不吃主食了,我也没打算吃主食,就按照一人半个的份点了仨烧饼,没想到端上来一看,这烧饼个头儿还真不小, 心里不由得念叨,这关外的人咋那么实诚呢。等到拿起来一吃。哇塞!太好吃了!那烧饼是烤的,绝不是炸的,但香得和炸过的一样;还有那叫一个松软,中间那厚厚的烧饼心儿简直就像是槽子糕!(蛋糕的别称)连我这不打算吃的人也赶快抢了一份儿,三口两口的就咽了下去,这才想起来拍照的事,赶快截下这半个,立此存照。
这样的一顿饭,六个人(四男二女)共花费150元。物美价廉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