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最重要

标签:
孩子大人家长老爷爷老人 |
分类: 专栏 |
心平气和最重要
文/谢军 博士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无时无刻不会体会到孩子带给生活的神奇变化,当然也可以说随时随地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小人儿被未知世界所吸引,他们对什么都感到好奇,这种“无知无畏”的探索精神让小家伙不再是百依百顺的乖宝宝,大人们一个不留神,就不一定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大人和孩子都需要安全感
都说小孩子对外界发生事情的记忆时间非常短暂,当时反应强烈,但是长大之后也就忘记了。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只能说自己部分同意。特别是自己成为母亲之后,几十年前孩提时候的一件“小事”反而变得记忆越发清晰起来。
那是自己不过两三岁时的事情,一次母亲带着我去买菜,采购了满满一篮子蔬菜之后,母亲要去百货商店买纽扣。想到卖纽扣的柜台距离商店大门有段距离,母亲就同我商量,让我一个人在门口等一会儿,这样她也不用拎着沉甸甸的菜篮子进商店了。我没有一点犹豫便答应下来。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大人的几句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个两三岁孩子非常重要,反正说话的时候妈妈还在身边,小孩子哪里懂得什么叫做害怕呀。
母亲放心地把我留在商场门口去买纽扣,可是没等她走到卖纽扣的柜台,就听到商店门口传来小孩子惊天动地的哭声。母亲连忙往回跑,只见我已经哭得声嘶力竭,一边哭喊着“妈妈,妈妈”,一边在地上拖着沉甸甸的菜篮子往商店里走呢。已经记不住那天重新见到妈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但是至今我都忘不了见到母亲的那一刻,自己心中的委屈感更加强烈起来,就好像被谁抛弃了一般……
不知道那段童年的记忆是否影响到了自己的心态,当我自己成为一名母亲之后,孩子上学之前,我必须确信孩子身边有可靠的大人才放心。或许是因为自己童年的那次经历,虽然当时并没有发生什么危险情况,但是那种孩子离开大人之后突然发生的无助感,却一直留在自己的心中。
女儿上幼儿园之后,我们家住在大学校园内,超市不大,有时散步顺便带着孩子去商店里买点东西。一天晚上我带孩子去超市买牛奶,刚进了超市入口处自己很自然就奔着摆放牛奶的货架走去,大概不到十秒钟的功夫,我突然发现孩子没在自己身边。放眼四周看去,也看不到小丫头的身影。当时自己一下子就慌了神,嘴里喊着孩子的名字,赶快跑到超市门口,生怕孩子自己走到马路上或者被什么坏人带跑了。
街上没有孩子的身影,我又赶紧拐回超市找,当时自己心里那份慌乱的感觉就别提了。好在,超市不大,不一会儿就在卖文具的柜台看到小丫头的身影,人家正埋头扎在贴画纸堆里,东摸摸西看看挑得可欢了。看到孩子的那一刻,自己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忍住冲上去把孩子抱在怀里骂上几句的冲动,就那么站在那里定神地看着女儿,看着小丫头在贴画纸堆里忙活得不亦乐乎,自己的心中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所包围。
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生活中,有时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因为某件事情留下深刻印象,随后对相关的事情产生更为敏感的反应。其实,这种过分的敏感大可不必,因为孩子成长岁月中一路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如果一旦什么事情结果不能顺心如意就反应过激的话,很可能令大人和孩子都处于一种相对紧张的情绪当中。
女儿小时候,邻楼有一位老爷爷总是一脸严肃,手里还拿着一个巨大的铁拐棍,不仅孩子们觉得挺吓人,就是大人遇到他也会不自觉地绕着走。
难道看到一个举止有点怪异的老人就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吗?
当然不能!中国人尊老爱幼的美德不能丢,即便老人家令人产生可能被攻击的幻觉,也不能忘了告诉孩子遇到老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可是,遇到这样一位手持铁棍的老人,连大人都难免心生困惑,如何才能教育孩子放松心情呢?
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次,我开车带孩子出门,正好看到这位老爷爷走在路上。于是,经过老人的时候,我特地放慢车速放下窗户,叮嘱孩子伸出手向陌生老爷爷问好。女儿照我的话去做了,当老人意识到坐在车上女孩子正在同他打招呼的时候,老人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容,扬了扬手中的铁拐杖,冲女儿点点头算是回应。“原来,这位老爷爷会笑啊!”车开出校园之后,女儿若有所思来了这么一句,真有点小大人的模样。从此之后,即便走在路上遇到这位面容依旧严肃的老人,女儿也会高高兴兴地挥着小手跟老爷爷打招呼问好,老人也会点头回应,再用拐杖头使劲点几下路面,这变成一老一小的固定交流模式。
孩子难免有时生病或者吃东西肠胃不适,这时如果家长过分强调是因为做了某件事情或吃了某种食物才造成这样的不良后果,那么很有可能给孩子留下这件事情不能做、这种食物不能吃的印象。如此一来,当孩子把事件A与结果B进行条件反射式关联的时候,这种观念可能需要很久才会改变过来。其实,这种不良结果的条件反射联想大可不必,孩子生病或吃东西肠胃不适可能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如果只把不良结果与特定的目标相关联,就会令孩子出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阴影。
这种条件反射“系统”建立起来之后,可能会在很多情况下看到“系统”工作的影子,例如孩子踢球时被别的小朋友不小心撞,可能他会很久都不敢冲着别人跑;当邻居家养的小动物冲着孩子叫了几声之后,受到惊吓的孩子可能从此对一切小动物产生惧怕心理……这样一来,孩子养育过程中无疑凭空增添了很多可能性,令孩子产生负面情绪。
谁都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
总觉得,新手家长与富有经验的高手家长最大的区别不是养育方法,而是心态。如同竞技赛场上,可能选手们的真实运动水平相差无几,但是那些心态从容的选手就能做到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水准,而有些选手却总会发挥失常,无缘佳绩。养孩子,同样需要家长具备良好的心态,客观面对孩子的优点与缺点,同时也要勇于直视大人们自己身上的不足。
每天大人与孩子的接触过程中,双方都可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产生情绪变化,甚至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偶有发生。这时,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不是立刻给予孩子正确的建议和引导,而是及时调整情绪,让双方都处于正常的情绪状态当中进行交流。
面对淘气的小家伙,家长们要想保持平和心态,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甭说别的,就冲着孩子每天变着花样地折腾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画笔、画纸、零食等各种有用没用的物件摊满了房间内的角落,大人们最喜欢的书和小件衣物十有八九也被孩子当成玩具扔到不知哪里去了。家中不大的居室,大人们每天周而复始收拾整理,每天又被小家伙折腾得乱七八糟,任凭你怎样提醒引导,也难以令孩子做出任何改变。
这时,当大人压不住心中的怒火,难免冲上去教训孩子几句:“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看我全把它们扔掉!”类似的一通喊叫当然能产生震慑力,但是也会遭到孩子最直接的反击,于是家中大人孩子便成了“敌人”,接下来便是那急风暴雨般的叫嚷声不断。
然而,这样冲突式的管教方法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小家伙可能暂时被家长的大嗓门吼老实一会儿,接下来仍旧是该干什么干什么,玩得不亦乐乎。特别是当大人和孩子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时,对孩子的批评很有可能会遭到孩子哭闹的反击,接下来的便可能是效率更低的打骂,对孩子采取类似教育手段的效果基本不产生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影响大人和孩子的关系。教育孩子,不是家长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错误的教育方法可能令家长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情绪急躁的时候,家长本身也经常会犯错误。无论大人孩子,当双方都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顺畅沟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