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给条件致病菌条件

(2014-08-13 16:42:33)
标签:

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

鹅口疮

念珠菌病

丘疹

分类: 健康宝宝

不给条件致病菌条件
文/高聪 儿科硕士 指导专家/张葆青 山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儿科许多常见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得到了充分的诊断与治疗。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儿童真菌感染机率却不断增加,而家长们对此往往没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本文将就儿科常见的真菌-念珠菌感染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做简要介绍,以期家长们对念珠菌病有所认识。
念珠菌的真面目
  家长们可能对真菌不甚了解,其实常见的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都属于自然界微生物,只是根据形态结构将他们进行了分类,念珠菌病是由数种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儿童,最常引起人类疾病的念珠菌是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也恃强凌弱
  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寄生于正常人的消化道、皮肤、黏膜等处,据报道,健康儿童带菌率达5%-30%。此种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如营养不良、维生素C维生素B缺乏、慢性腹泻等疾病,或者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时,由于机体内菌群失调或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反应时方能致病,因此白色念珠菌感染多出现在新生儿、长期住院的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所以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白色念珠菌不是那么轻易“关照”健康儿童的。
  白色念珠菌到处“凑热闹”
  若儿童由于饮食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体内营养素缺乏或者久病体弱,加之不注意饮食卫生均可使白色念珠菌“伺机闹事”,给儿童们带来疾病困扰。儿童常见白色念珠菌疾病分为黏膜念珠菌病包括鹅口疮、念珠菌包皮炎;皮肤念珠菌病包括念珠菌性间擦疹、丘疹型念珠菌病、口角炎;内脏念珠菌病包括支气管肺念珠菌病、念珠菌食管炎胃炎、念珠菌性肠炎以及念珠菌疹等全身变态反应病。
鹅口疮
       鹅口疮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轻者治疗得当,预后多良好。
       若家长发现宝宝口腔黏膜有白色乳凝片状物,同时或者伴有低热、因吞咽困难拒乳、拒食等,家长们就要特别注意,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治疗不盲目
       治疗上,切忌盲目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以杀灭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调,加重病情,促其蔓延。治疗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或局部涂抹制霉菌素甘油,每日2-3次;或者选用冰硼散、青黛散、珠黄散适量涂敷患处;或者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研末,每次5g,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均对鹅口疮有一定疗效。
   此外,妈妈们亦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如金双歧、乳酸菌素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菌生长。中药、中成药制剂也是妈妈们不错的选择。
  预防重调护
  在生活中本病的预防非常重要:
  1.注意口腔清洁,婴儿奶具要消毒。
  2.避免过烫、过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损伤空腔黏膜。
  3.注意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若出现鹅口疮,则尽可能暂停使用;使用激素雾化治疗者则应在雾化后清洁口腔。
  对于患儿的护理则应注意:
  1.母乳喂养时,应用冷开水清洗奶头,喂养后给服少量温开水,清洁婴儿口腔。
  2.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者,适当食用水果及蜜糖。
  3.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
念珠菌间擦疹
      念珠菌间擦疹为儿科常见的皮肤念珠菌病,常发生在光滑皮肤相互直接摩擦的部位,如宝宝的腋窝、腹股沟、肛周、臀沟、会阴、脐窝等处,春、秋季及小胖子多见。
  本病与婴儿湿疹、尿布皮炎、痱子很容易混淆,因此正确认识皮肤型念珠菌病的皮损表现非常重要,决定着本病的预后。念珠菌间擦疹开始时常见红斑、丘疹或小水疱,以后可能扩大融合成边缘清楚的红斑;水疱破裂后可脱屑或形成糜烂面,有时有少量渗液;有时皮损外周可有散在的丘疹、水疱或脓疱,呈卫星状分布。有些损害干燥呈丘疹样或丘疹脓疱样,宝宝可有局部痛痒以及哭闹不安。
  鉴别有点难
  与此相对比的,尿布皮炎一般局限于尿布区,为潮红的斑片, 边界清楚, 多有渗出;而痱子则多表现为圆而尖形的针头大小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 有轻度红晕, 皮疹常成批出现;湿疹呢,又多数为密集的针头大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 基底潮红。根据以上皮肤表现,妈妈们可在家对宝宝的皮损作出初步判断,如果把握不准,则一定到医院请专业医生帮助鉴别。
      治疗多选外用药
      多选用制霉菌素软膏外用抗真菌,或选用中药洗剂外洗,如苦参30g、蛇床子30g、地肤子30g、黄柏15g泡水外洗,严重者可口服氟康唑。内服药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剂量出现偏差,影响病情。
口角炎
  口角炎俗称“烂嘴角”,表现为口角潮红、起疱、皲裂、糜烂、结痂、脱屑等。患儿张口易出血,吃饭说话均受影响。当发生口角炎时,孩子们常常会习惯性地用舌头去舔,促使口角干裂,更加剧病情。
  预防是重点
  宝宝“烂嘴角”,重点在预防。
  1.克服小儿偏食习惯,多吃含核黄素丰富的食物、蔬菜和瓜果,如粗粮、豆制品、动物肝脏、鱼类。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的补充,如动物肝脏、瘦肉、禽蛋、新鲜绿叶蔬菜等。
  2.注意口腔清洁:饭后应让孩子漱口,睡觉前不要让孩子吃东西,也不要喝奶,以免食物残渣留在口腔内,滋生真菌。同时保护好面部皮肤,保持口唇清洁卫生,进食后注意洁净口唇。
  3.口唇发干时,不妨涂少许甘油、油膏或食用油,防止干裂发生,注意不要用舌头去舔,如果用舌头去舔,唾液中的钠氯、淀粉酶、溶菌酶等在嘴角处残留,形成一种高渗环境,导致局部越发干燥,从而发生糜烂。
  4.若病情严重,溃疡面痛痒及宝宝哭闹不安,需要妈妈们及时就医。
念珠菌性肠炎、念珠菌性肺炎
  肠道念珠菌感染主要以3 个月至1 周岁婴幼儿为主,由于幼儿肠道大肠菌群尚不稳定,当大量使用抗生素时会导致体内微生态的平衡紊乱,造成菌群失调,使念株菌大量繁殖,一旦确诊为念珠菌性肠炎,需要在医院做正规治疗,妈妈们不要自己用药,避免耽误病情。
  念珠菌性肺炎儿科少见,由于病情严重,需专业医师临床治疗。
  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要妈妈们给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宝宝们就可免受真菌的“打扰”,健康成长。
不给条件致病菌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