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种产后不适,走开!

(2012-09-03 13:21:28)
标签:

产后不适

分类: 产后关怀


                 3种产后不适,走开!
       文/吴敏 采访咨询/陆景宏(妇产科主治医师) 
  经历了怀胎十月的艰辛,妈妈终于能和肚子里的小宝宝见面了,内心充满了喜悦。但是就在此时,各种不适也开始困扰新妈妈了。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产后不适及缓解对策,帮助身体尽早复原。

                             3种产后不适,走开!


1.生产伤口疼痛
  自然产的产妇,会阴部容易出现撕裂的伤口,导致产后会阴疼痛,其疼痛程度因裂伤大小及范围、个人感受而有不同,通常在生产完数小时至1天内最痛,待伤口复原后就不再疼痛了。
  剖宫产后产妇的伤口疼痛往往比自然产要严重,大多需要注射止痛剂,因此医师有时会建议产妇使用束腹带固定伤口,减少活动时因为牵扯而造成的疼痛。一般来说,剖宫产的伤口疼痛可在数天至数周内可以恢复。
怎样缓解疼痛
  1.保持会阴部清洁
  不论是自然撕裂,还是切开的伤口,一般都可在3~5天愈合,每天要用温开水冲洗2次。为防止伤口污染,每次便后用新洁尔灭消毒棉擦拭冲洗外阴,大便后切忌由后向前擦,应该由前向后,还需再次冲洗。注意勤换卫生护垫,避免护垫浸湿伤口。
  2.防止会阴切口裂开
  发生便秘时,不可迸气用力扩张会阴部,可用开塞露或液体石蜡润滑,尤其是拆线后头2~3天,避免做下蹲或其他用力的动作。排便时宜先收敛会阴部和臀部,然后坐在马桶上,可有效地避免会阴伤口裂开。
  坐立时身体重心可偏向右侧,既能减轻伤口受压引起的疼痛,也可防止表皮裂开。平时要避免摔倒或大腿过度外展,防止伤口裂开。不宜在拆线当日出院,因为伤口裂开多发生在伤口拆线的当天,回家后伤口裂开会给处理带来麻烦。
  3.避免伤口发生血肿
  产后最初几天,产妇宜采取右侧卧位,促使伤口内的积血流出,不致内积而形成血肿,影响愈合,也可防止恶露中的子宫内膜碎片流入伤口,日后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待4~5天后伤口长得较为牢固,并恶露难以流入时,便可采取左右轮换卧位。要注意会阴切口的情况,术后1~2小时内伤口出现疼痛,且越来越剧烈,应马上与医生联系,及时进行处理。
  4.避免会阴切口感染   
  当伤口出现肿胀、疼痛、硬结,并在挤压时有脓性分泌物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菌素,拆除缝线,以利于脓液流出。局部采用1∶5000高锰酸钾温水坐浴,每天2次,每次10~15分钟,或用清热、解毒、散结中药煎液清洗伤口。使用台灯进行局部理疗,也可促进伤口愈合。
  5.伤口水肿的护理
  伤口水肿时,在拆线前缝合线勒得很紧,疼痛持续不减,可用95%的酒精纱布或50%硫酸镁溶液进行局部热敷、湿敷,每天2次。卧位时尽量将臀部抬高一些,利于体液回流,减轻伤口水肿和疼痛。
  6.剖宫产伤口
  要特别注意腹部伤口的愈合及护理。术后若产妇体温高,而且伤口痛,要及时检查伤口,发现红肿可用95%的酒精纱布湿敷,每天两次。若敷后无好转,伤口红肿处有波动感,要及时拆线引流。


2.恶露异常
  “恶露”是产后子宫所产生的分泌物,包含了血块、白细胞、子宫内膜、胎盘等,一般在产后2周内就可以排净,但有时也可能拖至产后1个月。由于剖宫产产妇的子宫经过医护人员清理,已将大部分恶露和淤血清理干净,自然产产妇的恶露由于必须靠自然剥落,因此排出的量会较多,排出的时间也比较久。
  正常的恶露在产后1~4天多呈现鲜红色,有时还带有血块,大概与平时的月经量差不多,或多于月经量。产后5~10天,恶露的颜色会渐渐变淡且血量愈来愈少,但因为含有较多的阴道分泌物,味道会比较重。等产后10天之后,恶露的颜色大多转为淡黄色或白色,有点类似白带,但量会比平时的白带多一些。如果恶露排出的情形与上述不符,甚至恶露量很多或带有恶臭、异味、大血块等,需要赶快就医。
缓解对策
  造成恶露异常的原因很多,包括子宫收缩不良、子宫内膜发炎、胎盘或胎膜等组织残留在子宫内、过度疲劳等,医师会根据其异常状况及原因,予以对症下药。
  增进子宫收缩有助于恶露的排出,建议产妇可自我按摩子宫、做产后运动,这些都可促进子宫收缩。处理恶露时可用消毒棉,易过敏的产妇也可以自己制作消毒棉。将脱脂棉剪成5厘米大小,经过煮沸消毒后(煮沸后5分钟)浸泡在2%的硼酸水中,然后将消毒过的脱脂棉装入带盖的容器中,这样使用起来很方便。更换脱脂棉应在排便之后,一定要在洗过手之后进行,在擦拭便尿的时候,由外阴部向肛门方向擦拭。消毒棉只能用一次,即每擦一次,丢弃一次。


3.乳头破裂
  乳头皮肤比较娇嫩,尤其是初产妇的乳头更加薄嫩,哺乳时容易发生皲裂。如果乳头皮肤损坏,细菌就会进入乳房组织,容易引起乳腺炎或脓肿。如果婴儿停止吸吮,乳汁不能排空,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乳头破裂是造成乳腺炎最常见的原因,大多数是宝宝吸奶时不慎将乳头吸破,导致妈妈的乳头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缓解对策
  1.保持乳头干爽
  乳头不在“使用中”时,表面应保持干爽,你可以使用没有塑胶衬里的防溢乳垫,替细嫩的皮肤隔绝湿气。在穿内衣之前,先用软布轻轻将湿气吸干。以前有人建议,让乳头风干、晒太阳,或用吹风机快速吹干,但是对某些妈妈来说,快速风干反而可能会破坏皮肤柔软跟弹性所需的水分平衡,使细嫩的乳头龟裂。
  2.乳头的清洁卫生
  注意乳房和乳头的清洁卫生,如破裂伴有感染,患乳应暂停哺乳。如感染不重,全身反应轻微,可允许婴儿吸乳。平时用胸罩托起患侧乳房,减少行动牵痛。
  3.养成良好习惯
  要养成不让婴儿含乳头而睡的良好哺乳习惯。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哺乳后应清洗乳头,可局部用西瓜霜喷雾剂,下次哺乳时及时清除。注意婴儿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其口腔炎症。
  4.清淡饮食
  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多食清凉之品,如西红柿、青菜、丝瓜、黄瓜、菊花脑、茼蒿、鲜藕、荸荠、海带、绿豆汤等,忌食生冷、辛辣刺激、荤腥油腻之品。
  5.含乳姿势正确
  宝宝吸奶时如果只含着乳头,没有把整个乳晕含在嘴里,也容易造成乳头的损伤,因此产妇哺乳时要让宝宝用正确的方式吸吮,让宝宝的脸和胸靠近妈妈,下颌紧贴着妈妈乳房。妈妈用手掌托起整个乳房,并用乳头刺激宝宝口周皮肤,待宝宝张开嘴时,顺势把乳头和乳晕送入口中,这样宝宝就能充分含住乳头。同时,妈妈一边喂一边可用手指按压乳房,这样既便于宝宝吸吮,又不会使宝宝的鼻子被堵住,还可避免乳头破裂。哺乳完毕时要把乳头从宝宝嘴里撤出时,可以用一手指轻轻压宝宝的下巴,就可以轻松撤出乳头。


乳头破裂时如何哺乳
  已有乳头破裂发生时,乳母更应注意保护和重视局部的卫生,以免感染发炎。可先用温开水洗净乳头破裂部分,接着涂以10%的鱼肝油铋剂,或复方安息香酊,或用中药黄柏、白芷各适量,研末,用香油或蜂蜜调匀涂患处。喂奶前要洗净药物,并用乳头护罩或消毒纱布保护乳头。也可以每次哺乳完之后留一滴乳汁在乳头上,可以起到滋润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