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 JANE
(2010-06-23 13:14:41)
标签:
育儿 |
分类: 幼儿心理 |
你好! 虽然我未与华德福教育有过任何直接的接触,但仍希望与你聊聊我对您的顾虑的一些看法:
1.非主流 VS 主流教育
如果送孩子去华德福学习,妈妈既担心将来会因某些不可抗因素而被“主流”应试教育抛弃,但同时又不想苟合目前的“主流”。所以,妈妈要弄清楚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是想培养一个“应试无敌的考生”还是要一个“原汁原味的女儿”?弄明白了这点,“主流”与“非主流”就不会再是困惑了。
2.小圈子 VS 大学校
学校有意设48人的小圈子,必然有其道理。妈妈觉得这48人局限了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我持反对意见。孩子的“社会性”即社交能力并不完全是由身处学校的规模决定的,而是由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校内文化决定的。大学校出来的孩子社交能力差的照样多如牛毛。此外,在塑造“社会人”方面,学校与家庭的因素各占了50%,而家庭因素有时则更为重要。一个聪慧的妈妈会根据学校情况,来补充学校之外的生活内容。
Jane,您好!茵茵现在4岁,上幼儿园中班了,老师反映她很少会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事也不敢和老师说。我想请教一下,家长应该怎样引导教育,才能让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呢?
要解决宝宝的这一问题,我建议妈妈从两个场景里去找方法:
场景一:在家里很活跃
如果宝宝在家或是和自己熟悉的亲戚朋友之间能无障碍且活跃地交流,而一遇到陌生人就变“哑巴”,那你家宝宝是个“怕生”的孩子。要让宝宝不“怕生”,妈妈可以“从小至大”地进行引导。
小,即小环境。不能把“怕生”的宝宝一下子就丢到完全陌生的人群中去,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还应让她在熟悉的小环境里,比如家里的兄弟姐妹、周围的邻居小朋友,和他们一起玩、一起交流。面对熟悉的人,宝宝不会那么害怕,容易放得开。
大,即大社会。当宝宝在小环境里“游刃有余”时,妈妈就可以试着带她去参加些社会上举办的活动,例如早教兴趣班、宝宝派对等。同样,不要强求宝宝马上进入角色,妈妈要做的是跟着她的节奏,给予鼓励与帮助。
场景二:无论在家或在外都不太爱表达
这说明宝宝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信心,不敢表达。妈妈要做的是想尽办法让宝宝开口,一切事情不要为她做主,尽量用问答的方式和宝宝进行交流。如“宝宝,想吃什么”、“宝宝,想去哪里玩”,用问题去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意愿。
除此之外,妈妈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斥责或贬低她,伤了孩子的自尊,就更不敢表达了。尽量挑那些外向的、活泼的孩子与宝宝做朋友,让他们来感染宝宝。
Jane,您好!我女儿4岁,中美混血.对她今后的教育我很矛盾,孩子肯定要学习中国文化和中文,但是到底怎么学习,我们还存在一些顾虑.很想请教您,在双语教学中,您是如何为儿子选择学校的,谢谢!
(妈妈宝酷网友 emily_adriana)
两年前我回国,9虽的大儿子Ian正是入学的年龄。我在筛选学校时首先定位一定要双语,其次一定要“国际化”,理由有三:
1.当时孩子的中文水平仅停留在听和讲,“读写”完全跟不上。全中文的教学氛围不能帮孩子平稳过渡。
2.国内学校应试教育导向与我想为孩子寻找的教育环境相差较远。
3.我给孩子的定位是“做个国际人”,即具备国际视野及国际交流能力。
最后有3所国际学校进行同场PK:上海耀中国际学校、上海美国学校以及英国国际学校。凭着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学校与孩子的匹配度,最终我们选择了上海耀中国际学校。它胜在“有很好的中文学习环境”:自编的中文课本很成熟,“中文课”作为主课,每天都有一小时授课时间;每个班级设国际老师做主教老师,中文老师兼助理主教,可以在英中双语环境中开展每日的学习。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耀中学习了2年,Ian的中文能力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始终要关注孩子的新需求新变化,及时调整。比如明年我打算把Ian转去两年前“落败”的美国学校。主要是为孩子的大学入学考试做准备。Ian最终要回美国读大学。而耀中却是英制的,其使用的课本及教材均为英制,所以两年后美国学校变得更适合Ian了。
Jane,您好,我儿子现在4岁半了,这半年来特别喜欢生气,大人告诉他做得不对,纠正一下,他就会生气,例如,他去外面没穿外衣,没戴帽子,我只是让他戴帽子,也会生气,甚至有的时候会哭。应该如何纠正呢。
4岁左右的宝宝开始有自我意识了,他们会对家长爱的摆布产生反感厌恶。当意愿不被满足时,他们就会发泄不满。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语言能力尚不能支持他们发泄愤怒,只能用发脾气来宣泄。妈妈千万不能用“责骂“甚至是“打”来让宝宝息怒,这样反而加重他的对立情绪,更不利于母子沟通。我建议妈妈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冷处理
假装“漠视”宝宝的哭闹,用其他的兴趣点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逐渐“消气”。还可以把宝宝放在一个安全的房间里,告诉他:“等你生完气了,妈妈再跟你玩。”等宝宝气消后,妈妈可以让他讲“为什么生气”,引导他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非“无理取闹”。
2.让他发泄
当宝宝生气时,妈妈可以给他一个抱枕、一个毛绒玩具,或是他平时最喜欢的安抚陪伴来发泄不满。宝宝能有的放矢地出气时,心境平复也会相对快些。等孩子过了气头,妈妈就可以重复第一条提及的建议。
3.多交谈
4岁的孩子已能接受“语言的教育”,妈妈在交流时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应选择最简单的词句,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把道理讲清楚。比如宝宝外出不愿戴帽子,如果沟通说服失败,就让他先不戴,等冷了再提醒他,等他要戴了,你再多说一句:“妈妈让你戴帽子对吗?”只要方式方法可接受,孩子慢慢会领悟道理的。
Jane,您好!宝宝已经24个月了,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话,比如爸爸、妈妈,成句或者3个字以上的话都不大会说。有些老人说开口晚没关系,但身边和他差不多的小孩或比他小的都已经很会说了,不知怎么办?
首先,我想指出老人说的“开口晚没关系”不全面。有些宝宝的确开口晚,但也有较少部分因智力低下、孤独症或听觉障碍等造成说话障碍。如果妈妈发现孩子对声音反应不多或不会模仿着说话,就要及时检查听力。在排除了听力问题后,如果孩子还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表情淡漠等,则可能有性格缺陷,应及早就医。
如果你家宝宝听力、模仿力、语言理解力及交流意识都没问题,那就不存在病理性问题,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宝宝的表达能力:
1.多讲话
宝宝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时,会用肢体来代替。这时,妈妈不要迫不及待地去满足他的要求。这样宝宝会觉得“说话”并不重要。相反,妈妈要多用“选择性问答”让宝宝开口,比如“宝宝,你要喝牛奶,还是橙汁”。
2.多模仿
多提供言语视听环境,让孩子能边听边看边记边学。通过强化语境,丰富宝宝的词汇量及语言组织能力。
3.多和同龄伙伴玩
妈妈可以经常让宝宝和比他大的小朋友一起活动,这也是鼓励开口的好办法。让宝宝在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过程中自然地交流。
4.多讲故事
可以挑一些情节性强的故事书,并用宝宝的语言重复多次讲同样的内容,强化宝宝对句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