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幼儿心理 |
文/晏红
外面下着小雨,浩浩要出去玩,妈妈不让,因为他前两天感冒着凉了,今天刚刚好。
妈妈说:“外面冷,着凉了还得吃药打针,你不害怕吗?”
“不怕!”浩浩边说边拉门把手。
妈妈把浩浩抱回来,浩浩在妈妈的怀里踢打不停。
妈妈生气了:“宝宝不听话,妈妈不理你了!”
浩浩趁机挣开妈妈,跑到门口拉门,拉不开就使劲拍门,边拍边叫:“开门!开门!”。
妈妈说:“我偏不给你开门,看谁厉害!”然后把宝宝抱到沙发上,在他屁股上打了两下,说:“再闹!还揍!”
浩浩哭叫得更凶了,在地上打起滚来。见宝宝哭得厉害,妈妈前来哄他,浩浩不听,继续哭闹。20分钟之后,爸爸回来了,说:“你们娘儿俩真够闹腾的,浩浩,走,爸爸抱你到阳台上玩一会儿。”
于是,一场“亲子战争”这才消停下来。
战争不断升级的过程
上面这场“亲子之战”结束了,但这是暂时的平息,还是真正的和平?谁是真正的“战胜者”?“战争”平息的原因是什么?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是否还会再次爆发“战争”?“战争”频繁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走向真正的“亲子和平”?这些才是“战争”结束之后带给父母的反思。
很简单,上面这场“亲子之战”的爆发源于宝宝与妈妈的需求不一致,浩浩不怕生病要出去玩,妈妈怕宝宝生病不让出去玩,这对矛盾僵持下去,很容易就引发“战争”。而浩浩与妈妈的互动模式,更是激化着“战争”不断升级。
1.浩浩要出去玩。这是宝宝的第一个行为目标:“我的要求需要得到关注!”
2.妈妈不同意,浩浩就拍门。这是宝宝的第二个行为目标,加大反击力度,目标转向与妈妈争夺权力:“我要反抗你的权力,全力争取自己的需求。”
3.妈妈打屁股,浩浩打滚哭闹更厉害。这是宝宝的第三个行为目标,用更加激烈的反抗激惹妈妈发脾气,以报复妈妈:“你打我,我就让你生气,我们之间扯平了。”
4.妈妈前来哄宝宝,浩浩不听,继续哭闹。这是宝宝的第四个行为目标:“我的方法无效,你的方法也不灵了吧。”就这样,“战争”以“两败俱伤”结束。
5.爸爸陪浩浩玩,浩浩不闹了。爸爸的关注与陪伴,让宝宝得到意外的收获与惊喜,宝宝是“胜利者”!
6.宝宝得出结论:此套方法有效,至少与妈妈打个平手,有时爸爸回来还白送一个奖赏,下次继续使用!看,亲子之战还潜藏了循环的危机!
千万不要卷入战争
吸引家长的关注是宝宝的基本心理需求,家长的关注则会强化宝宝的行为。如果宝宝良好的行为受到关注,他将继续重复这个良好行为;如果不良行为受到关注,他也将继续重复这个不良行为。对宝宝来说,妈妈的表扬与批评、高兴与生气、鼓励与责骂都是关注。所以,宝宝不怕妈妈批评、生气、责骂,最怕妈妈不理自己。他尝试用不断升级的手段吸引妈妈的关注,结果招招都灵,只要他一挑战,妈妈就应战,结果,妈妈不知不觉地就陷入亲子之战。
如果宝宝出现不良行为,妈妈采取不理睬的办法,宝宝就会发现此招不灵,转而放弃这种行为。可是,在浩浩与妈妈的“战争”中,妈妈从生气到叫板、打屁股、威吓、哄劝,都在不断支持宝宝的不良行为,爸爸不由分说对宝宝和妈妈“各打一棒”,并无条件地陪宝宝玩,更是强化了宝宝的行为法则。因此,父母要采取新的行为模式,才能避免陷入“亲子战争”的泥淖,走向真正的和平。
用隔离法维护和平
当宝宝无理取闹的时候,家长通常采用打、骂、吵、吓唬等强权手段制止“亲子之战”,还有假借诸如“老虎”、“大灰狼”、“医生”、“警察”、“小偷”的力量甚至用“关黑屋”来威吓孩子,结果增加宝宝的精神压力、恐惧心理和错误认知,容易使宝宝形成胆小软弱、缩手缩脚、优柔寡断的性格。而有些聪明的宝宝会发现这些都是吓人的假话,就形成了软硬不吃的行为模式。所以,这些方法可说是既伤孩子又损家长威信的下策。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隔离法有助于消除宝宝的不良行为,而且不伤害亲子关系。就是说,当宝宝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对他采取不理睬的态度,把他安放到一个单纯或无聊的特别地点,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不准离开这一地点。隔离法的短期目标是立即阻止不良行为,长期目标是帮助孩子学习自我控制。
宝宝都不喜欢被隔离,因为他会立即遭受许多损失,比如失去家人的关注、失去了令父母生气或沮丧的权力以及控制父母的能力,也失去了操作玩具、玩游戏以及参加各种有趣活动的自由。因此,隔离法对宝宝具有比较强的威慑力,它的使用原则大致如下:
①应用范围。
在纠正以下不良行为时,隔离法比较有效:
★攻击性行为,如用脚踢人、用手打人、用嘴咬人、对人吐口水、骂人脏话、搬弄是非、破坏东西、抢别人东西等。
★坏脾气,如生气吼叫、大声哭闹、抱怨烦躁等。
★警告无效,如不停吵闹、一再戏弄别人。
以下不良行为不宜使用隔离,应改用其他方法:
★宝宝本来就不愿意做的事情,如不愿意收拾玩具、不做功课、不练琴等。
②隔离地点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宝宝认为很无聊,没有任何好玩的东西,也没有别人可以玩或讲话。
隔离地点的选择视宝宝的年龄而定,2~4岁宝宝可以使用“隔离椅”,即搬一把椅子,让他坐在父母的视线内,要求他在一定时间内不许动。5~7岁宝宝可以使用“隔离间”,但是要注意房间比较安全、有光亮,还有里面的东西要尽量少,摆设要单纯。不可使用的隔离地点有:阴暗的地下室、衣橱、车房,还有,不可把孩子反锁在房间里。
③要立即实施,别总是口头警告,就是不采取行动。
④隔离时间不宜过长,原则上是一岁一分钟,一个3岁的宝宝可隔离3分钟。
⑤最好准备一个定时器,让宝宝以此为监督物(而不是人),容易形成自律。最忌讳的是没有定时器而家长随便拖延时间,甚至忘了结束隔离。
⑥事后讨论。在隔离结束之后,用简洁的语言问宝宝为什么被隔离,如果宝宝能够正确说出为什么,家长再复述一遍他的答案,以强化宝宝的认知,然后遵守诺言,让宝宝离开被隔离的环境,恢复玩耍的自由。
请注意,在隔离之后之后,无需与宝宝做任何不愉快的对话,包括训斥宝宝。如果宝宝不知道为什么被隔离,或者他说出一个不正确的答案,家长一定要告诉他被隔离的真正原因。等家长说完正确答案以后,再问宝宝一遍为什么被隔离,直到宝宝能说出正确原因,才让他离去。
温馨提示:隔壁法2点提示
2
如果宝宝已经形成无理取闹的习惯,那么最初会强烈抗拒隔离法,不愿意待在隔离地点而乱跑乱跳,这时妈妈可以从背后紧紧抱住宝宝的双臂和腰部,不许他动,不要从正面抱宝宝,以免宝宝攻击妈妈的脸部、头发或者用脚踢踹妈妈,到达隔离时间就松开宝宝。如果宝宝接着继续胡闹,那就再次紧抱宝宝实施隔离,直到宝宝主动、安静地接受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