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三八节PK小沈阳的男扮女“换装术”

标签:
小沈阳男扮女装社会性别视角争鸣杂谈 |
我们的世界怎么了?
小沈阳红了,2009年春晚的《不差钱》,让东北二人转演员小沈阳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名字瞬间响遍大江南北。男扮女装,装花衣、别发卡、背名牌女式挎包成了小沈阳的标志性扮相。舞台上的小沈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流淌着幽默的气质,他十足的女性打扮充满着喜剧色彩。近几年风生水起的草根艺人李玉刚也因男扮女装反串的形象而声名鹊起,就连电影《梅兰芳》也让年轻俊朗的余少群被观众牢牢地记住了,《梅兰芳》电影的上映也让人们回想起了远去的梅兰芳大师高雅端庄的扮相,余音绕梁的唱腔,娥眉如黛、美目含烟的旦角形象。在当下炙手可热的明星中,小沈阳、李玉刚都是通过女扮男装的换装术从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当观众们的视角已经不再围绕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与温柔贤良的“好女人”,当这些“反串”的角色跳入我们的眼帘时,究竟是我们的生活谋杀了性感,还是性感谋杀了我们的生活?
小沈阳现象引起人们争论,有人大代表置疑,也有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表态是通俗文化不是低俗文化,如何看待小沈阳现象?《中国女性主义》编辑部三月八日上午,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一场“从梅兰芳到小沈阳看男性换装艺术”为主题的沙龙,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
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长、梅兰芳研究专家李世琦:梅兰芳是京剧婉约艺术的集大成者。鲁迅说:“梅博士为什么能成功?是因为女人看了男人演,男人看了演女人。”梅兰芳演的女人能让男人女人都认为是人功胜过了天然,他把女人演到比女人更加女人,更加传神,传承了中国文化阴柔婉约内敛的传统,梅兰芳通过他的表演塑造了最美的女人形象,把中国京剧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在艺术上也近乎完美到无以复加程度。而小沈阳扮女人只能做到“形似”,距离“神似”相差太远,不是通俗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从男性角度上根本不喜欢小沈阳,对当前通俗文化我担忧的是如何提高通俗文化的层次和境界,对文化市场一要适应,二要引导。
加拿大约克大学博士、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宋夏莲:如何看待中国男花旦角色在戏剧中和生活中的关系?小沈阳的演出我没有看到,但梅兰芳的京剧,包括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梅兰芳”电影在国外播映,使中国男子形象在外国人眼中,加剧了中国男人是“东亚病夫”的形象,外国人一看:哈,很有意思,原来中国的男人是这样的。中国男子在国外从明清以来一直是弱者形象,中国文艺舞台上男扮女装形象是否会延续国外对中国男性比较阴弱的看法?
李世琦:中国戏剧男扮女现象还是封建社会男女授亲不亲的影响,中国有的戏剧要么是男性演,如京剧,要么是女性演,如越剧,梅兰芳在国外造成此影响难以避免,中国男人也有楚霸王力拔三山的硬汉形象,还有唐玄奘舍身取经,苏武牧羊坚贞不屈,诸葛亮充满智慧和鲁迅硬骨头形象,我们需要把这种优秀男人的形象传播出去,让男性慢慢恢复本来面目,为男人长志气,让大男人走向世界,随着中国文化在国外的普及,这种现象会逐渐改变,但是个漫长过程。
沙龙之友:外国女人是怎么看中国男人的?说守规矩不如德国人,浪漫不如法国人,威猛不如美国人,精致不如日本人。国外女人总是说中国男人不怎么样,中国艺人男扮女的形象,男性假装是女人,演阴阳脸,性别跨越疆域,给公众很糟糕的形象。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凌燕教授:其实,传统性别文化的糟粕对男人的压抑并不比女人低,也影响到男人的自身发展,当男人的自尊心受到压抑后很难做一个真正的男人。新一代的男人应该是没有大男子主义,有修养,待人友善,温文尔雅,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既有女性的温柔,又有男性的阳刚。男性真正的力量是内在的,大老爷们并不是真正的男人,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
沙龙之友提问:小沈阳男扮女表现的是男性女性化,人们到底喜爱小沈阳什么?是审美感受?心理满足?还是暗示性心理?
首都师范大学黄华教授:从传媒角度看小沈阳男扮女妆,小沈阳能上春晚,是主流文化赋权的一个代表,有人担心小沈阳现象影响通俗文化的方向,其实不用担心。人们对小沈阳扮女人为什么感兴趣?为什么很多男人不接受李宇春?他(她)们都是性别跨界的一种体验,但小沈阳是在舞台上扮女人,而李宇春是现实中有男孩气质的女人,小沈阳这个扮相与女性主义关联不大,没有颠覆性别,扮相与文化娱乐一样只是个符号,小沈阳台上是小爷们,台下是真爷们,有人谴责他,用得着那么愤怒吗?
国际艾滋病联盟顾问、粉色空间性文化发展中心执行主任何小培博士:昨天我在更衣室里,外面进来两个小男孩,再细看,啊原来是小女孩,她俩演小沈阳演的惟妙惟肖,玩的特高兴,一问,她俩特喜欢小沈阳,她们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七八岁的小女孩,没有受到媒体和社会性别的浸染,很少有角色定型,可以看出,小沈阳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中国的男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小沈阳男扮女装是一个艺术作品中代表的男人,而不是生活中的男人。我对小沈阳男扮女的性别角色置换是持宽容态度的,小沈阳火了,说明我们的社会也在走向宽容。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张红萍研究员: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来讨论中国男人问题很有意思,我调查了周围的男性,男人并不喜欢小沈阳,觉得他太女人气,用性别视角分析男人为什么不喜欢小沈阳?因为在男人们潜意识里仍然认为是男的高,女的低,而男人扮女人就是由高到低,是对男性的贬低。其实,中国男人是最霸权、最具男性气质的。中国女性地位提高从孙中山辛亥革命开始,1911年争取妇女参政是失败了,但中国妇女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可100年中,中国的男性和女性角色分工变化并不大,为什么有的两会代表把小沈阳当个事提出来?还是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没改变,看男人扮女人不舒服,不舒服就是个问题呀!女扮男能被社会接受,而不愿意看到男人演女人,认为是高扮低。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小沈阳却成熟稳重内敛,用他的话说是“纯爷们儿”。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凌燕教授:我是研究影视文化与大众传媒的,人们判断文艺作品的好与美,是从审美视角看的,今天我们加入社会性别视角来讨论。所谓社会性别是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期待和认识,往往人们对男女的印象是:男勇猛,女温柔,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角,女配角,男中心,女边缘,男独立,女依附,男是第一性,女是第二性,男女不同的气质带来不同价值评判。现在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在人们心中性别文化心理仍根深蒂固,花木兰代夫去从军,英武勇敢,杀敌报国,由女性变成男性,人们喜欢,女扮男装后是英雄,女性由第二性变成第一性,性别价值提升了,而花木兰最后又回到女性角色,更被社会认同。梅兰芳的京剧艺术造诣是无人可比,达到高峰,但梅兰芳扮演的女性无论是虞姬还是杨贵妃都非常美,人们的审美视角压倒了性别视角。而小沈阳呢?我对春节晚会上的小沈阳可以接受,可家里几个男子汉不能接受,说他男不男女不女的,由第一性变成第二性,我从性别角度看并不觉得不好,没感觉到男扮女是低人一等,但从审美视角看,我认为艺术应该是美的、是高雅的,春节晚会小沈阳的演出是经过严格审查的,基本上是美的,我后来看小沈阳在北京春晚和其他一些地方的表演,先前的感觉就没有了,觉得有许多低俗和媚俗的东西。但错不在小沈阳男扮女,错的是节目主办方的节目审查没把好关。有人担心小沈阳把男人弄成这样,小沈阳以后怎么发展?我特别反感的是男人扮成女性后再丑化女人,更反对把妇女当好玩的对象,这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尊重。我相信若引导得好,小沈阳今后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我们应倡导丰富的、人性化的多元化性别角色。
沙龙之友提问:探讨小沈阳的男女角色反串,如何看待文艺作品中的性别置换与现实中的性别置换?小沈阳与梅兰芳同是男扮女,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小沈阳是好玩、逗乐,也有人说是玩女人,但对梅兰芳却是宽容和赞美呢?
张红萍研究员:一般人们认为京剧是国粹,对梅兰芳艺术是仰视态度,而对民间的东西则不能接受,小沈阳演的小角色、小人物,让大家取乐,从艺术角度应该宽容,但若丑化女性则应该鞭挞,文化争议也是好事。
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刘大庆:民间二人转中常有男扮女、黄段子、打情骂俏、甩个包袱、逗逗乐子等,纯粹是娱乐,图的是卖个座,才受到如此关注。其实小沈阳在台上是男扮女,从文学艺术角度和社会性别角度上述专家已经梳理得很清晰了,但现实中仍然还是男权社会,我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愿意与大家一起为改变这个状况而努力。
沙龙之友:小沈阳火了,有人说是:小沈阳吃肉,赵本山喝汤,记者啃骨头,观众点火。其实小沈阳受到宽容,是主流文化与娱乐文化两者的妥协和共谋,小沈阳进春晚以前曾是三进三出,赵本山弟子很多,他让谁上不让谁上,都包含着商业因素,是商业化的运作典范,赵本山的演出团队因上春晚产生了市场轰动效应,而央视也拯救了收视率,结果是主流文化与娱乐文化的双赢。
图为参加“从梅兰芳到小沈阳看男性换装艺术”沙龙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