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宜赏诗
谭汝为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9月23日或24日。这时,太阳黄经为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了赤道,形成昼夜等长。“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有两层意思: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而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的一半,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和春分日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之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将变得昼短夜长。

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将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时无圆月则大煞风景;因而,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花好月圆的中秋了。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场所分别称作日坛、地坛、月坛和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北京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影响了民间。

秋分时令宜读诗。我们一起欣赏南宋词人刘过的《唐多令》词:
芦叶滿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略作解释——南楼:指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黄鹤断矶: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浑是:全是。
词作的大意是: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了。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来过没有?眼前满目是苍凉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要买桂花,带美酒同去水上泛舟,但却没有了少年时的那种豪迈的意气。
这首小令写秋日重登二十年前旧游地武昌南楼,所见所思,缠绵凄怆。在表层山水风光乐酒留连的安适下面,可以感到作者心情沉重的失落,令人酸辛。这似淡却深的哀愁,有如满汀洲的芦叶,如带浅流的寒沙,不可胜数,莫可排遣。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刘过的《唐多令》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再现了秋分节令的景物,又塑造出个性鲜明的爱国词人的形象,不愧为名篇佳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