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賀鄧景濱教授粵海筆耕五十秋和獲頒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功績勳章,由鄧公弟子董月凱等主編的《語壇探新錄》,分為師生篇、桃李篇、情誼篇等三部分。這部紀念文集逾五十三萬字,集中論文展示了在鄧教授指導下多位高足的研究成果,體現出鄧教授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彰顯了澳門大學中文系教師言傳身教、辛勤育人的教學成就。
全書首篇是董月凱和鄧景濱合撰的論文世界漢字一體化的必由之路。該文指出:實行現代漢字統一最經濟有效的途徑,是以大陸簡化字為基礎的漢字優化,以努力實現世界漢字的一體化。論述高屋建瓴,持論公允,以理服人,且有操作性,學術價值厚重。鄧駿捷博士〈《漢書 · 藝文志》六經次第新議〉認為:從先秦諸子以《詩》打頭,到西漢後期以《易》打頭,反映了西漢儒生對六經價值的認識以及劉向、劉歆推崇儒家經書,並將其神聖化的理論方式。精細的考察、縝密的論證、中肯的剖析,昭示深厚的學術功力。夏雪〈澳門現存早期對外漢語教材述評〉對澳門現存的,由外國人編寫的五十六部教材做了綜述,披露了許多珍貴語言教學的歷史文獻,對於當前的國際漢語教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師生篇和桃李篇這兩部分的論文,選題廣泛,涉及漢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方言學、寫作學和澳門學等多個領域。內容貼近社會,突出地域特色:既有對古代典籍字詞、句式、語音的研究,也對詩歌、散文、楹聯、成語的闡析;既有對應用文、廣告語、書信用語的研討,還有對粵方言、方言詞、澳門茶樓用語等的探究。學術觀點力求創新,論證嚴謹扎實,研究方法中外結合,讀來興趣盎然。上述文章,正是鄧景濱教授的道德文章,尤其是“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學術追求精神,在弟子門生身上潛移默化結下的碩果。文章論域廣闊,不拘一格,涉及古今中外,突出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
1995年8月,在遼寧大學的“中國修辭理論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我與景濱先生相識。因“同鄉(廣東新會)、同庚(1945年出生)、同道(語文教師)”之“三同”而結為好友。後在天津、澳門等地多次相晤,相談甚歡。1996年,筆者曾為景濱先生《語壇爭鳴錄》撰寫了書評〈探隱索微,求真務實——評鄧景濱《語壇爭鳴錄》〉(刊於《語言文字應用》1996年第3期)。其中寫道:《語壇爭鳴錄》以審音、正字、考證詞義源流與正確解釋詞義為主要內容,是實用性與學術性相結合的一部語用學著作。執着的科學探索精神、探隱索微的篤實學風貫穿全書各篇,其見識之卓犖,論證之精到,使人讀之有妙義紛披之感受。
鄧公嚴謹的敬業精神和平易近人的微笑,使人如坐春風。二十年後的今天,為《語壇探新錄——鄧景濱教授筆耕五十秋紀念文集》撰寫書評,頗有劉禹錫《柳枝詞》“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之感受。鄧公不愧為澳門文化的領軍人物之一。他2012年榮獲澳門特區文化功績勳章,可謂實至名歸。鄧教授對澳門本土文化研究的重要貢獻,體現在澳門粵方言、澳門應用文、澳門歷史文物以及對澳門實業詩人鄭觀應的研究上;但他更大的貢獻在於三十多年來,為澳門教育培桃育李,在澳門語壇銳意進取,不斷探新,指導一大批本土的中青年學者投身澳門語言文化研究,使本土文化研究薪火相傳,後繼有人。《語壇探新錄》的出版就是一個明證。
(作者係天津師範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