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林学奇《南市沧桑》读后

标签:
文化林学奇天津沧桑城市记忆谭汝为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祭奠历史,固化记忆
——《南市沧桑》读后
谭汝为
天津南市,地界不大,历史不长,但背靠老城厢,面向租界,接纳四方移民,包容各种事物,承载了五色杂陈的文化风情。上个世纪的前二十年,南市地区日趋繁华,促成天津商业中心的南移,推进天津房屋的开发,成为体现津门多元文化重要的窗口。但随着新世纪推土机的轰鸣及掀起的烟雾尘霭,老南市及其兴衰、毁誉、荣辱,似乎已从记忆中淡出……
林学奇先生新出版了厚厚两册的《南市沧桑》,分50章,全书80万字,详尽地叙述了天津南市地区自1900年到1949年间的历史变迁。作者纵观全局,系统整合,以南市为窗口,以点带面,反映出天津在这半个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体现出历史研究的全局性和宏观性。这部历史著作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该书涉及南市的市场、餐饮、洗浴、旅店、典当、报馆、戏曲、曲艺、书场、妓院、电台、冰窖等商业文娱行业的发展兴衰;对修路、交通、排水、治安、救灾、教育、医院、卫生、慈善等文教市政建设,都有翔实的介绍;对重要的历史人物、社会事件、街道布局、标志性建筑等也都做了生动的描述。如对保甲制度以及南市20多个保界的历史状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用20页篇幅去做详尽叙述。再如用老照片再现1946年登瀛楼饭店部分菜品如素什锦、烩鸡丝、全家福、软炸鸡、烧海参、糟溜三白、全爆、烧四丝等的价格。这部1040页的著述,不啻为文史读者案头必备的天津地域文化小百科。
第二,注重实证,言必有据。
作者将信史、实录精神与缜密的逻辑思维融为一炉,注重朴学功夫,坚持无征不信,言必有据,不搞杜撰生发,天马行空。该书《位置飘忽三不管》纠正了以往对“三不管”的种种片面的解释,指出“三不管的原始含义,大意应该是私搭乱盖没人管、摆摊设点没人管、卫生脏乱没人管,或者是指向管理当局,警察局不管、税务局不管、防疫局不管。这应该是三不管的真实出处。”对“三不管”在不同阶段所指区域在地理位置上的变化,做了详细的叙述,纠正了以偏概全的历史误解。该书收录数百张历史地图、老照片、原始档案剪辑,为读者了解历史背景提供了鲜活而直观的佐证。另如对东兴市场、南市大街、粥棚暖场、赵家冰窖、妓女捡治、保甲体制、同业公会等历史原貌的描述,均以原始文献为本,记载翔实,缕析条分,剖析精当。与同类文章相比,确实跨越恒蹊,拔出流俗,具有“史、论、评”三位合一的权威性。
第三,爬梳剔抉,正谬纠偏。
该书以历史档案文献为基础,广泛搜集旧报刊上的有关资料,去伪存真,为读者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文献资料库。一些多年来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传说轶闻得以纠正。例如:以往很多文章说荣业公司是溥仪的老丈人荣源投资成立的,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无根之谈。作者指出,荣业公司三位登记创办人是倪文翰、郭移爽、岳毓泰,聘请的总经理是天津商会首任会长宁星普;而当时荣源出任蒙古副都统,根本就不在国内。再如对于南市街道名称,该书通过历史地图和档案文献的比对分析,旨在把握路名分合演变的动态沿革。例如指出属于一街两名的街道,如“荣业大街在北,首善大街在南;广兴大街在北,建物大街在南;庆善大街在北,平安大街在南;广益大街在北,东兴大街在南;富贵大街在东,陆安大街在西。”对于历史地名档案及研究,大有裨益!
第四,还原历史,注重细节。
作者既从宏观上注重全书的架构,又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但不做修饰和演绎,而追求原汁原味,着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例如1938年5月8日,警察局局长周思靖呈天津特别市市长潘毓桂,条陈繁荣南市计划,提出八项具体内容:修整马路,添设路灯,减轻捐率,减低房租,整顿商场,复兴娱乐场所,复兴饭馆业,延长营业时间便利交通。当年繁荣南市的八项计划,制定得切实具体,后来逐条都有不同程度的落实。作者不带任何政治观点,抛开各种偏见,只客观记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还原南市的点点滴滴。——这种说真话、记实事的思想深获我心!再如,该书对中西女校、汇文中学、国民学校、卫生事务所、美以美妇婴医院、慈善医院、老电台、登瀛楼饭庄、泰华楼饭庄、增兴德回民饭馆、桂顺斋糕点店、玉清池、权乐影剧院、上全仙影院等机构或店家的专题介绍,以史料为据,提供的历史资料完整、系统、翔实、精细,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
关于这部书的写作历程,我与作者曾推心置腹地深谈。书“后记”有三段话,昭示了作者的创作心路,很值得读者深味:“我母亲在南市辛劳了一生,这是我用心坚持写下来的唯一理由。”——报答母爱是创作动机。“作为后人,遥望几代南市人生活和奋斗的历程,每一段失去的历史都值得祭奠。”——祭奠历史是写作宗旨。“细节,包括一切。细节是历史的表情,细节越繁多,表情越丰富。”——固化记忆是研究目的。很欣慰,我在读懂这部书的同时,更读懂了作者的性情和为人。在天津历史文化研究圈子里,林学奇这样的朋友,我交定了!
(此文刊发于《中老年时报》2015年5月12日,但压缩为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