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汝为
谭汝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735
  • 关注人气:20,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汝为:来新夏先生的开拓精神

(2014-04-15 15:20:41)
标签:

谭汝为

来新夏

开拓精神

滨海时报

文化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来新夏先生的开拓精神
谭汝为

   
   天津文史研究巨擘、南开大学著名教授来新夏先生逝世了,在万分感伤之余,不禁忆起与来老交往的种种往事。

  来新夏先生在漫长的治学道路上,主要从事历史学、方志学和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并在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离休之后,他致力于学术随笔的写作,短小精悍且又纵横捭阖,将其毕生学术之精髓播撒给普罗大众,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种质的跨越,延续和升华了个人的学术生命。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许多学者很难跳出自己过去的学术轨迹,超越自我,来先生的开拓精神是十分难得的。”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戴逸赞叹道:“专与博是治学中的一对矛盾,一般学者难得兼有,而来新夏先生是一位既专又博的学者。他何以能达到这种境界?最重要的是他治学勤奋,锲而不舍。是勤奋使得他在学术上取得成功。”


  来老是我素所崇仰的一代宗师,多年来,对来老的著述读了不少,但一直未能谋面聆教。十几年前,在天津举办的一次酒文化座谈会上与来老相识,但未得深谈。后来,分别陪同澳门大学邓骏杰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等外地友人,数度前去府上拜望。来先生为人和蔼平易,慈祥真诚;对年轻后进关爱提携、奖掖鼓励;处处体现出长者风范。对于求教者一概善待,知无不言,且善于发现人才,给以热情鼓励和慷慨襄助。每与来老交谈,颇有沐浴在春风朗月之中的感受。前年,我斗胆请来老为我主编的《天津方言词典》赐序,老人笑着一口应允。一周之后,打电话让我去取。不久,这篇序言刊登在《今晚报》上。


  2012年5月,天津学界积极筹备“来新夏先生九秩诞辰庆祝会”,为此,我写贺诗七首:

  

    文史纵横百炼锋,

  等身万卷惠学林。

  博观约取醇醪饮,

  抱朴归真笑语频。


  烟雨生平学不厌,

  寻情访景趣依然。

  热心冷眼思不辍,

  邃谷谈往只眼看。


  且去填词世事艰,

  达人知命交融篇。

  争流一苇当结网,

  唱晚枫林薪火传。


  南开史苑三绝立,

  邃谷楼台八面风。

  学海无涯云帆挂,

  精华萃取妙调烹。


  粹然儒者蓬莱骨,

  自在耄耋尚笔耕。

  慧眼识才梁栋育,

  无声润物坐春风。


  观书窥世挥椽笔,

  论事知人肝胆篇。

  银发飘飘雄风在,

  骅骝出枥跃先鞭。


  超尘实录标千载,

  勘透世情万卷长。

  满目春光来新夏,

  萧山沽水共举觞。


  诗中先后嵌入来老学术随笔著作:《学不厌集》《访景寻情》《依然集》《冷眼热心》《不辍集》《邃谷谈往》《只眼看人》《且去填词》《交融集》《一苇争流》《结网集》《枫林唱晚》《薪传篇》《出枥集》等书名。2012年6月初的一天,我拜会来老,呈上七首贺诗,并说明将先生十几部文史随笔文集的书名镶嵌在诗句内。在我轻声为先生朗读时,来老很仔细地听,并微笑颔首连声称好。此情此境,如在面前。


  出席“来新夏教授学术讨论会”的《社会科学论坛》社长兼主编赵虹先生和该刊“学界人物”专栏特约主持人杨玉圣教授,是我多年好友。他俩约请我从人格和学品角度撰文,全面介绍来新夏先生的人生道路、治学特点和人格魅力。杨教授提议,以贺诗最后一首最后一联的“满目春光来新夏”为标题,赵虹主编接着说:以“来新夏教授的人格与文品”为副标题,并限定文章须1万5千字以上,10天内交稿。

  我当时确实不想、也不敢接这个“活儿”。因为来公是史学大家,而我的治学方向却是由汉语旁及天津文化,隔行较远;另外,正全力修订《天津方言词典》,确实无暇旁骛。我百般推辞,但赵、杨二人却毫不动摇,只好勉力为之。考虑到:全面体味和把握来公九十载风雨历程,确是潜心学习的难得机会。于是全力以赴,按时完稿。这篇近两万字的文章刊于《社会科学论坛》(月刊)2012年第8期。


  来新夏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学术成就,源自他特立独行的人格与文品。来先生一生出版九十多种书籍,平均每年出一本,与其年岁相埒,可谓实打实的“著作等身”。来公总结自己一生治学的途径是:“立足于勤,持之以韧,植根于博,专务于精”。


  最令学界钦佩的是:古稀之年的来先生从科学化的精英式著述,转向文学化的平民式写作。将数十年积累的学识与见解“反哺社会”,把史家的眼光、历史素材与文学表现手法、生动活泼的语言冶于一炉。这种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史学与文学巧妙打通的范例,可谓“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刊于《滨海时报·望海潮》2014年4月2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