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冰窖胡同李善人
(2014-03-23 13:49:33)
标签:
谭汝为天津地名冰窖胡同文化 |
分类: 地名文化 |
冰窖胡同李善人
谭汝为
(刊于《渤海早报》2014年3月20日)
在清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说》和《天津卫志》中均已出现冰窖胡同的地名。《天津地理买卖杂字》记载:“高台阶,华家门,冰窖胡同李善人。”李善人即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大盐商李春成,在位于“东门里门房后”的左卫冰窖处建房成巷,取名冰窖胡同。冰窖胡同在老城里,长340多米,宽3米,北起东门内大街、中段与二道街相交,南至贡院东胡同。
河北区的冰窖胡同,南起金家窑大街,折向东、西,东到礼拜寺胡同,西至金钟路。这里原是富盛冰窖的旧址。1981年,因两个冰窖胡同重名,遂将金家窑的冰窖胡同更名为老冰窖胡同,以示区别。另外,红桥区三条石街关下有一条冰窖胡同,西沽的“教堂前”曾名冰窖胡同,1953年改为今名。
为什么天津冰窖业如此发达呢?这与天津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紧密相关。天津地处九河下梢,老城周围被水围绕,水域面积很广,这是生成天然冰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天津地处北方,四季分明,夏热冬冷,这也为冰窖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过去的家庭和饭馆里都没有冰箱冰柜,要在三九严冬将河冰凿成方块运到冰窖里贮藏起来,到来年夏天时取出来用。清乾隆年间,天津城市发展很快,当时各官署衙门厨房里的珍馐佳肴都需要用冰降温保鲜防腐,一些富商巨贾也有同样的需求,于是,冰就成了夏季不可缺少的一项奢侈品。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官府遂责令在地方建立储冰的冰窖,用以应差。一个名叫耿富盛的商人,头脑灵活,预见这是一项有发展的行业,遂第一个向官方登记成立了富盛冰窖,成为天津承担冰差的最早一家冰窖,其地点在今天河北区的金家窑一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辟为商埠重镇,用冰需求不断增加,遂又出现了四个著名的冰窖,分别位于老城四角——今一宫附近的同和冰窖,西北角的永吉冰窖,东南角的魁丰冰窖,三条石的永和冰窖。这几家冰窖,在每年的严冬季节,分别从海河、南运河及护城河中取冰,到转年夏天满足人们对冰的需求。
进入民国后,随着冰窖的日益增加,冰窖业竞争日趋激烈。开设了200余年的金家窑富盛冰窖,因经营不善被迫转让给商人魏信臣,改称魏富盛冰窖。后几经易主,1941年终为五和百货线店主所有。当时,城市居民激增,住房紧张,店东见出租房屋有利可图,遂平窖建房,经营房地产,于是这一地区改称冰窖胡同。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人们用冰需求的不断增加,天津冰窖业随之空前发展,共有冰窖15家。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立“天津冰业同业公会”,魁丰冰窖经理赵炳文连任两届理事长。冰窖赵家在华安大街建造豪宅大楼,这座大楼后来成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所在地。
最初,冰窖业所产之冰主要供应鱼肉行业、鲜果业、饮食业和一些富户家用,到了上世纪40年代中期,就变成供应工业用冰为主。此后,随着人造冰的问世及制冷设备的发展和普及,冰窖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