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方言里的隐语行话
谭汝为
隐语行话是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现象。它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处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创制、使用的一种用于内部语言交际的,以遁词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的封闭或半封闭性符号体系。笔者在编写《天津方言词典》,对一些词语的词源和构词理据进行寻根探索时发现:相当数量的天津方言词语来源于隐语行话。
隐语行话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就是江湖文化。江湖文化一但进入城镇都市,与之一拍即合的就是市井文化。天津的市井文化由漕运、码头、商埠和游民四要素组成,在天津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产生巨大影响。
为什么天津方言源于旧时隐语行话的数量较多呢?首先,是天津市井文化与外来江湖文化共鸣、吸纳之使然。其次,天津人对于表现力强的外来词语,乐于将其“拿来”改造成自家词语。再次,旧时属于码头文化的“脚行”“锅伙”“混混儿”等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内部使用的隐语行话必然在天津方言中有所反映。
旧时天津混混儿们在街面上动武打架,凡怯阵、服软或溜走者,都被讥讽为“尿了”,即“被对手吓尿裤了”的意思。由此,“尿”引申出含糊、在乎、服输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句式。如:“别看他穷横,我才不尿他了”(即不在乎他);“也不扫听扫听,我到哪儿也不尿他”(即不服他)。天津话“不尿这一壶”,比喻藐视,轻蔑,不理睬。
天津方言词“叠”,原指旧时混混儿在入伙前经历犹如炼狱般的考验——在挨打前,蜷曲身体,手臂抱头,腿与腹贴紧,以保护自身关键部位的动作。俟“叠”好后对方才能开打。棍棒狠命打屁股、脊背、大腿和两臂等部位,但不使之毙命。“叠”后引申为服输,如:“没想到啊!这么倔强的人最后也叠了。”
天津方言中的隐语行话,大多源于青楼界、梨园界、江湖诸行和犯罪集团。源于青楼隐语的,如“倒贴、跳槽、窑派儿、插杆儿、小白脸、开方子、拉皮条、回头客”等;源于梨园行话的,如“刨活、走穴、大拿、挎刀、叫板、下海、现挂、帽儿戏、打下手、挑帘儿红、平地抠饼”等;源于江湖诸行的,如“立万儿、保裉、单挑儿、死签儿”等;源于犯罪集团的隐语,如“卧底、码子(钱)、放鹰(以结婚为名拐骗钱财)、绑票、吃大轮儿(在铁路线或火车上偷盗行窃)”等。对于这些词语,老天津人并不陌生。
天津方言词“膀大力的”,就是说实在的,说真格的,实打实的,靠得住的意思。据天津著名民俗学家李世瑜先生考证:“膀大力的”是英文“boundary”的音译,意为边缘;引申为到头、到底、到家的意思。“膀大力的”这个词,最初在天津洋行和码头的中高级雇员中流行,后逐渐成为码头上习用的隐语,后流传到社会。但天津人对“膀大力的”外来语的洋身份和原始词源,茫然无知,只依照其表层字面义去理解。在天津人心目里,所谓“膀大力”,就指膀大腰圆,卖苦力干粗活的人,就是凭肩膀吃饭的“苦大力”。很显然,这种解释与英文“boundary”已毫无关系。用语言学术语来说,这属于“流俗词源”。在码头上扛包装卸是实打实的硬活,来不得半点儿偷懒耍滑。于是,“膀大力”就被引申为说实在的、说真格的、不掺假的意思。对“膀大力”进行亲子鉴定,它是租界文化与码头文化的混血儿。从“膀大力”这个外来音译词,一度成为码头上的隐语行话,后逐步演变为俚俗词语的复杂过程,我们可以窥见近现代社会汉语词语的演变轨迹,也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天津的碰撞与融合。
出身于隐语行话的方言词语在进入社会后,其语义和语用均发生很大变化。人们在语言中使用它,但对其出身却习焉不察。总之,隐语行话的盛行与天津城市文化及方言特点互为表里,隐语行话丰富了天津方言词汇。对隐语行话进行研究,也是方言词汇研究重要的一个方面。
注:本文是提交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刑警学院合办“中国现实生活中的隐语行话研究学术研讨会”(沈阳2013-09-23)的论文,原文7000字为学术版,缩为千字文为普及版,首发于此,欢迎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