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汝为
谭汝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611
  • 关注人气:20,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汝为:“七夕”古今谈

(2012-08-22 15:58:47)
标签:

谭汝为

七夕

乞巧节

情人节

文化

分类: 诗文与杂感

“七夕”古今谈

 

谭汝为

 

比较东方和西方的节日,西方的节日多与宗教信仰有关(如圣诞节);而中国的节日多与自然规律相关(如春节、中秋节)。

 

历数我国传统节日,大多是“重日”,即农历的月与日的数字相同。如农历一月一(春节)、二月二(春龙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天贶节)、七月七(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等。古人认为:“重日”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举行祭祀祈福活动,以求幸福、安康。长此以往,便演化出了许多“重日”节令。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天河相会的时间。晴朗夜空,繁星闪耀,银河横亘,牵牛星和织女星隔河遥望,喜鹊为之搭“鹊桥”促成。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在瓜果架下的姑娘们似有若无地听到他们相会时的脉脉情话。是夜如滴小雨,那是这对情侣叙别情时洒下的眼泪。我曾制一谜语:“牛郎织女隔河怅望——打两个地名”,谜底是“吴桥(谐音‘无桥’)、南通(谐音‘难通’)。两个谜底呈现因果关系:因“无桥”而“难通”。

 

在人们心目中,织女美丽聪明、心灵手巧。于是,人间少女在七月初七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手艺。女孩们聚集在院里葡萄架或瓜棚架下,摆上时令瓜果,仰望朗月繁星祭拜,乞求仙女赋予聪慧心灵和灵巧双手,让自己的纺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因而,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

 

所谓“乞巧”,将一碗水放在月下,投针于碗中,视水中针影粗细以卜女子之巧拙。如针影细长呈云龙形者,为“巧妇”;针影呈粗槌状或弯曲不成形者,为“拙妇”。“巧妇”则意味:天上织女已将灵巧的绣花针赐予,能织出绚丽多彩的图案。此外,女孩还用五彩线穿九孔针为戏,以斗巧竞胜。旧时,每逢七月七,城乡姑娘们都这么过。但此俗现已绝迹。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是为牛郎织女传说之雏形。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久经流传,家喻户晓。至宋代秦少游名作《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缺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牛郎织女成为坚贞纯正爱情的化身,织女成为中国妇女美德的典型代表。民歌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于是,七夕便被赋予了“爱情坚贞”和“心灵手巧”这两种涵义,围绕这两个主题形成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2006520,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日的民俗内核,是建立在男耕女织这种农业经济基础上的。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随着女子社会角色的转变,纺织刺绣已不再是她们的社会分工,于是“乞巧”习俗逐渐淡化,而爱情却成为节日的主题。虽然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但与此同时,也派生出一些带有新时代特征的七夕活动,如情侣交换礼品、相亲大会、大龄青年联谊会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