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汝为
谭汝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216
  • 关注人气:20,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新夏 吃“折箩”

(2012-02-28 15:32:38)
标签:

来新夏

折箩

天津食俗

谭汝为

今晚报

美食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来新夏 吃“折箩”

作者:来新夏   刊于《今晚报》 2012-02-28

 

     折箩是七八十年前天津习见的语词。怎样加以界定,用哪几个字表述它,一直未能定局,也没有找到一本可参照的书。直到去年,我的一位朋友、语言学家谭汝为教授送我一本名为《这是天津话》的著作,才解决怎样写和什么含义的问题。谭先生在书中首先把这个语词定为折箩两字,并给以准确的定义说:宴会酒席吃剩下的菜,不同种类,都倒在一起,称为折箩。这里的,普通话应该为阴平,但天津话读为阳平。为什么叫折箩。这里的属于动词,就是倒过来倒过去的意思。所谓,是名词,就是箩筐的意思。折箩的构词理据,就是把酒席结束后的各种剩菜,集中倒入箩筐的意思。

 

    接着谭先生又讲了折箩这个语词的构建缘由,原来天津的习俗,无论喜庆寿筵都吃八大碗。八大碗一般指熘鱼片、炒虾仁、全家福、拆烩鸡、独面筋、四喜丸子、红烧肉、红烧鲤鱼等八道菜,都实实在在,菜量很足,一般都难吃到盆干碗净。宴会结束后,有大量剩菜,伙计收拾桌面,把剩菜倒入箩筐,下面有个盆沥汤水。过去有的饭馆自己加工出售,称为合菜。有的是办喜寿事,有多桌剩菜,主家都倒在一起带回家,用大碗分装,送给左邻右舍,图个喜庆。有的是外人来购,就找路边道侧,热闹场合,摆设一口大锅,热煮折箩,前面摆放着矮矮的长桌条凳,桌上一摞菜碗,一个筷子筒,来人花一毛钱就能买一大勺折箩,装一大菜碗,拿出随身带着的干粮,热气腾腾地连吃带喝,即使冬天,也感到浑身发热。

 

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天津劝业场附近就有一个卖折箩的摊,似乎就在原九路汽车站附近,一次可容七八个顾客,大多是三轮车夫、挑担走街的小商贩和中学生。我就是一位常客,每周至少有两三次从家里带饼子或馒头,到折箩摊,花一毛钱,从滚开的大锅里盛一大碗折箩菜,吃得满头是汗。有时还带着铝锅,买两份带回家烩菜,真是价廉物美。有时还能在碗里夹到鱼虾和丸子。有一次,在折箩摊上,我夹到一缕像粉丝那样的菜肴,旁边一位小商贩告诉我说,这是鱼翅。我又仔细看了看,急忙吞下。吃折箩菜,让我吃到从来没吃过的东西。我三年高中,一直光顾这家折箩摊,直到去北平辅仁大学求学为止。

 

近年来,社会繁荣,饮食店铺,座无虚席。虽打包已成共识,然酒足饭饱,千金一掷而掉头不顾者,尚大有人在。据大致了解,一桌全席,略加品尝即散去者,多留下大半桌佳肴。据知此类剩菜当前已不喂猪狗,因猪有猪料,狗有狗食,而是随手倒入泔水筲或地沟,成为地沟油主要来源之一,这已是一种令人深恶痛绝的出路(?)。若按节约之道,愿打包者尽可打包,其余剩菜是否可由饭馆筛选加工,经过消毒,制为合菜,低价出售。或由谋生计者承包设摊,以求营生者。这一谬论悖说,要在呼吁培养节俭习惯,或为豪迈者所嗤,然眼见大量佳肴,泰然弃之,不禁略陈愚者一得,不知可得共鸣乎?

有人曾对吃折箩提出过是否卫生的质疑。我认为这种将剩菜合在一起,经过高温热煮,即已消毒,较之将剩菜倒入地沟,再由嗜利者提取食油,心明眼亮得多。折箩菜的卫生程度不比那些街头巷尾的老豆腐、锅巴菜差多少。如果真有折箩摊开设,我还想当常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