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食”的文化味道
标签:
天津饮食文化国食饺子文化味道美食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国食”的文化味道
(刊于《天津日报》2011年12月29日)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天津人爱吃饺子,会吃饺子,这不仅是生活现实,也是有据可查的悠久民俗传统。天津人吃饺子,有很多讲究,“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穷过年,富过年,没吃饺子没过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催生饺子”,等等。看来吃饺子可不像吃米饭那么简单,这里面大有文章。

在专家的讨论中,认为饺子作为中华“国食”,起源于汉代,在传承过程中,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进而达到“国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谭汝为说,春节饺子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饺子象征辞旧迎新,其谐音“交子”,新旧年岁交替,寓意吉祥;二、安稳无忧,俗话说,“大年三十吃饺子——没外人。”这个时候,连讨债的人也不上门,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人在这个时候都会感觉特别安稳;三、验岁测福,在和面、调馅的时候忌讳“少了”、“没了”、“不够”等言语,或者在个别饺子中包入硬币或糖块,契合了中国人求吉福的文化传统;四、招财进宝,饺子外形如元宝,馅内的肉和菜谐音“有财”;五、阖家团圆,一家人齐动手包饺子,人人参与,团团圆圆。饺子文化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罗澍伟说,正月初五包饺子称为“捏小人”,小人就是那种见不得阳光的人,“捏小人”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自律。张绍祖说,素馅饺子寄托了中国人内心世界祈求“素素净净,平平安安”的思想情怀,吃饺子时多谈谈、多体会其中的文化,让人受益。许先形容饺子是会说话的“国食”,它有感情,有故事,讲道理,能在其中体会到包容、朴素、营养、健康等丰富的内涵,记录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
千百年来,饺子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情趣,潜移默化传递着中华文化传统,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深挖“国食”的文化根源,则显得更具意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