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论今谈汉沽(中)
——天津电视台“这是天津卫”系列谈话节目讲稿之二
谭汝为
长芦盐业
盐业是天津滨海地区另一重要传统产业,至今仍在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这里的盐业几乎是与渔业同时产生发展起来的。战国时期,天津滨海地区分属齐国和燕国,两国都曾拥有发达的盐业。《管子•地数篇》曰:“齐有展渠之盐,燕有辽东之煮。”展渠即是渤海,由此可知天津滨海地区当时已是产盐重地。据专家考察推测,滨海地区最早的居民,就是为煮盐迁徙而来的盐民。
滨海地区盐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汉沽和塘沽,是著名的长芦盐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幽州节度使赵德钧置芦台场,成为天津滨海地区盐业大规模开发的肇始。金元时期,在渤海沿岸先后设置二十多个盐场。
长芦是中国重要的产盐区域,早在北魏时期(公元5世纪前后)就设有“长芦都转运盐使司”。长芦盐区地域辽阔,北起辽宁省抚宁县洋河口南到山东省利民县黄河入海口,广袤千里,到处产盐。“长芦”是沧州地名,因明初天津盐业生产,由设在沧州长芦镇的都转运使司管理,所以天津滨海地域所产海盐泛称“长芦盐”。清代康熙年间,长芦盐运使司衙门由沧州移驻天津鼓楼东街——标志着天津成为长芦盐区的盐务中心。
金元时期,在渤海沿岸先后设置盐场22个,清代和民国时期废弃裁并,到1914年,只剩下丰财和芦台两个盐场,即今之塘沽盐场和汉沽盐场。长芦盐区由于地处内海,风浪小,卤水含盐度高。长芦盐质优价低,被誉为“芦台玉砂”,明清两代数年间,一直是专供皇宫的“贡盐”。
明末以后,长芦盐区实行“引岸专销”制度,盐商通过交纳银钱取得朝廷发给的“引票”,享有指定范围内运销长芦盐的特权,成为世袭专卖盐商。在清朝乾隆年间,天津盐商盛极一时,天津“八大家”中有半数是大盐商。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来天津巡幸,曾三次驻跸水西庄。水西庄位于今南运河畔芥园水厂附近,为天津盐商巨富查氏父子所修建。乾隆多次驻跸盐商私家园林,有其社会原因。因为盐商积聚的巨额钱财,构成对地方和中央财政的威胁,乾隆皇帝通过直接与盐商代表人物对话,达成默契,就是盐商必须将巨额收入上缴朝廷,才能换来自身的特权和政策保护。盐商在天津社会上形成举足轻重的特殊阶层,对天津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因为天津城市发展有两大经济支柱:漕运和盐业——漕运输送充足的货源,而盐业增加丰厚的资本。
天津长芦盐场先后经历了官营、私营、日本侵略掠夺、国民党接管、公私合营、国营等几个历史时期。现在,天津长芦海晶集团和天津长芦汉沽盐场已经成为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的支柱企业,生产的盐产品纯度高、品种多、产量大,多次获国际和国内奖项,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地。久大精盐厂所产精盐商标为五角形的海王星,天体中海王星循环运行,寓意久大自强不息,为民造福。天津的长芦盐业在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更迭中,伴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在中国盐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鱼盐民俗
我国有2亿渔民,千百年来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民间文化。天津滨海地区依河枕海,独特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使这里的民俗别具一格。汉沽自古以来渔业和盐业发达,捕鱼和制盐遂成为最有特色的生产习俗。
在河海文化背景下,汉沽的饮食文化与语言文化与中心城区显然不同。例如居民日常多用鱼虾佐餐,菜肴以水产品为其特色。在这里,秋季要多储存鱼虾蟹酱等,以备冬季食用。滨海渔盐习俗还广泛影响到当地语言,滨海地区至今流传的许多谚语、歇后语都离不开渔和盐。
渔民出海,要祭祀海神、妈祖、龙王等。盐民煮盐,要供奉“盐母”、“盐娘娘”等,这都是极具滨海地域色彩的民间俗神。因此相关庙宇为数不少,如汉沽地区的观音阁、龙王庙、小圣庙、鱼骨庙、济公祠、三官庙、铁神庙、盐王庙、盐母三官庙等。
造船是渔民船户的头等大事,动工时要举行隆重仪式,等工匠铺就船底后,还要为新船命名。命名这天,被视为船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举行“庆诞”活动。滨海地区有关制盐的习俗也很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盐工号子,可惜多已失传。
过年放鞭炮是中国各个地区普遍的过年习俗之一。滨海地区的渔民,例如汉沽蔡家堡的渔民把大年三十放鞭炮叫做“升旨”,就是祭拜海神,保佑来年出海渔民平安,企盼来年多打鱼。从明朝万历年间蔡家堡形成聚落开始至今,过年“升旨”的习俗延续了600多年。每年除夕之夜按固定时辰,渔民相约到自家渔船上燃放鞭炮。近年来,渔民“升旨”在大年三十夜里11点左右,因为放完鞭炮都要赶回各家去看春节联欢晚会呢。
汉沽“飞镲”表演,全国闻名——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位列传统民间音乐锣鼓艺术类的首位。“飞镲”是渔民们庆祝新年的保留节目之一。寻根溯源,“飞镲”最初是渔民在海上的一种通讯方式。数百年前,渔民们出海丰收,鱼打得太多,自己人手不够,没法及时卸货,只得用击鼓响锣的办法,报告岸上渔民乡亲,前来帮忙卸货。另外,遇到浓雾阴霾天气,用击鼓响锣表渔船所在方位。逢年过节,渔民盐工表演“飞镲”,烘托喜庆氛围,企盼丰收兴旺。
渔业风情
蔡家堡乡位于汉沽区南部,南临渤海湾。蔡家堡原生态渔业村就是一个以展示渔文化和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诱人景区。您从天津东站乘462路公交车,或者从塘沽区坐133路公交车到汉沽中心站,换乘直达客运车即可到达蔡家堡村。在这里可以品尝海鲜街的渔家风味宴和渔家传统佳肴,吃到蒸蟹、煮虾、熬鱼、馇鱼酱、滚鱼汤等自选时令海鲜。
蔡家堡村拥有捕捞船只200多艘,是目前本市渔船最多的渔业村。去年在渔业风情游方面,汉沽区在蔡家堡码头举行开海仪式,不少游客前来品尝美味的海鲜,蔡家堡村还开发渔业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风情村,每年吸引大批津京游客。蔡家堡村目前拥有海鲜餐馆20余家。烹制的原料新鲜,技艺独特。以鲜活鱼虾贝蟹为主料,令游客饱尝煮对虾、煮毛蚶、熬梭鱼、馇鱼酱、炖八带、滚鱼汤、麻线酱蘸大葱等独具渔家特色的传统风味宴。
这里有老辈人传下来的顺口溜:“蔡家堡十八家,棒子面饽饽就小虾。”说的是蔡家堡的历史,这里最初只有18户村民。相传明朝燕王扫北之后,大军在回归途中路过汉沽这个地方,有18名士兵留下在此安家,建立了这个村庄。蔡家堡有600多年的历史,所以有“先有蔡家堡,后有汉沽”的说法。
蔡家堡渔业风情村,地处天津滨海新区海滨休闲旅游区,西接天津滨海航母公园,东邻全国最大的中心渔港,南临渤海。周边有世界级品牌主题公园、中国最大的湿地高尔夫球场、繁忙的渔港码头和万亩海水养殖基地。新建渔民新居、修复古朴的渔村原貌,建造和维修百艘旅游渔船,扩建现有原始型渔港,完善传统的家居式海鲜美食,扩建现有的垂钓宫池,新建较高档次的住宿、洗浴场馆及配套旅游休闲服务设施。
这里的海底没有沙子,所以上市的海鲜呈现原生态,渔民出海打捞的海鲜特别干净。蔡家堡海鲜街拥有捕捞船只100多条,是目前天津市渔船最多的渔业村,这里的渔船占汉沽渔船总数的60%。这里的渔民靠海吃海,游客提前预约,可随渔船一同出海捕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