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汉沽滨海新区蓟运河历史沿革永济桥谭汝为旅游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说古论今谈汉沽(上)
——天津电视台“这是天津卫”系列谈话节目讲稿
谭汝为
汉沽的历史沿革
汉沽区在天津市城区东60公里,原为河北省唐山专署所辖市,1962年撤市置区,归天津市。“汉沽”自古为产盐之地,原为蓟运河东岸小盐河畔一村庄,故名小盐河庄。东汉末年凿河以运官盐,当地称水为沽,因朝代(汉)与河(沽)而得名。
汉沽区在滨海新区中历史最为悠久,汉代时已有发达的盐业。五代时正式设立芦台场,一直延续至今。近代以来又兴起化学工业,成为区内起步最早、最具优势的工业项目。1926年建立的渤海化学厂,对汉沽城区的形成,发挥了很大推动作用。1948年12月汉沽解放,同时也大体完成了城市化进程。最初划宁河县,后并入天津专区。1949年10月以后至今,汉沽行政建制改动很为频繁:最初是汉沽特别区,后设汉沽镇,再改为汉沽市,后改为天津市汉沽区,最后归入滨海新区。
汉沽具有枕河傍海的天然优势,是蜿蜒千里渤海湾的入海口,海岸线长32公里,滩涂面积77平方公里,具有建设人工港的良好条件。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振兴,为汉沽区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汉沽现代化工基地快速崛起。根据滨海新区总体规划,汉沽将“依托一港两区,重点建设以海洋化工为基础,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有机结合,其他产业竞相发展,技术先进的化学工业基地”。目前全区各项事业长足进步,化工基地建设蓬勃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汉沽将展翅腾飞,我们热切期盼着!
“汉沽”得名之由来
天津号称七十二沽。运河下游沿岸的村庄地名,多以“沽”称之。这些聚落的历史源远流长。“沽”字之名源于沽水,所谓“沽水”小而言之,指海河,津门十景有“沽水流霞”;大而言之,泛称海河水系,包括与海河相通的北运河水系和蓟运河水系。所谓“沽”,小而言之,指河道拐弯处,民谚曰:“每曲一沽。”就是说河流每到一个拐弯处,就形成一个“沽”;大而言之,“沽”就是天津的别称。
据史料载,清光绪初年,宁河县所辖地界有二十一沽,包括至今仍用的汉沽地区地名:勾楼沽、马勺沽、宁车沽、汉沽、蛏头沽等。这些以“沽”为通名的每个老村落,都有自己的历史故事。
据老人讲,天津汉沽属退海之地。明万历年间,家居芦台的一位崔姓老人驾船沿蓟运河南下,于此落户。其后,其家人在住地北部开通了与蓟运河连通的一条小河,取名小沿河。人们饮水灌田都离不开这条河。当地描述挑水的歌谣云:“颤呀颤,到河沿,清水百年流不断……”这个村落因河而得名——小沿河。有的写成“小盐河”,属谐音转义。
清光绪六年(1880),将汉古庄、国家庄、前后坨庄,三个聚落合并为一村。据崔绍静先生考证(见天津日报2007年12月6日)当初,村民倚水而居,知县丁符九即在汉古的“古”字左边加上三点水,至此更名汉沽村。当初娘娘庙院落南侧那座碑,虽然刻有“汉沽村”三个字,可惜此碑已失。“津唐铁路桥碑”碑文有“汉沽铁桥”四个字,成为更名后汉沽最早的历史见证。
如今,汉沽历经由村变成乡,由乡变成特别区,由特别区变成镇,由镇变成县级市,由县级市变成天津市市区。最终,作为滨海新区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新布局的崭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