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我们身边的仿生哲学
(2010-01-17 17:25:48)
标签:
沙丁鱼心理距离羊群效应鲇鱼谭汝为仿生哲学杂谈 |
分类: 诗文与杂感 |
仿生哲学——六条动物法则
谭汝为
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的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貌似微小的一种变化,却可呼朋引类,无限扩张,云集响应,对其未来状态产生始料未及的巨大影响。汉语古语“千里之差,始于毫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青萍一点微微发,万树千枝连根拔”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陈谷子烂芝麻的小事,可以糊涂;但对一些貌似非主流、个别、偶发的小事,却不能糊涂!因为它关乎全局、大局,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日晕而风,础润而雨”,这个法则告诫各级执权柄者,见微知著,窥斑见豹。
青蛙现象
把一只青蛙放进热水锅里煮,它的反应十分敏感,会迅速跳出锅外。但把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但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提高到青蛙无法承受时,它已没有能力跳出锅外。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发事件,容易引起人们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逐渐恶化的实际情况,缺乏清醒的觉察,甚至陶醉在虚幻的太平中,最后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汉语古语“居安思危”;魏征名言:“自古失国之王,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鳄鱼法则
假如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试图用手去挣脱,挽救自己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唯一的正确选择就是牺牲一只脚。
鲇鱼效应
最初,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因为糗成一团的鱼群静止不动,多数缺氧而亡。后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改观,成活率大大提高。何故?鲇鱼到陌生环境后,就性情急躁地四处狂钻乱游。这对于好静凝滞的沙丁鱼群来说,无疑发挥了一种刺激和搅拌作用。沙丁鱼发现自己群体中突然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会紧张而加速游动,——沙丁鱼缺氧问题迎刃而解,在运动之中,沙丁鱼的生命力得以复苏。
羊群效应
所谓羊群效应,就是头羊往哪走,后面的羊群就跟着走。最初是股票投资术语,指初涉股海的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模仿、追随跟进的现象。盲目效仿别人,导致这个小群体在某段时间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相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了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主要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心理距离太近或太远都影响或干扰人际交往的正常化。正常的人际交往应遵循合作原则,应相互理解、关怀、体谅。心理距离太近,过于亲昵,则超越了正常尺度,会损害对方;心理距离太远,过于冷漠。也超越了正常尺度,也会伤害对方。所谓“距离适中”就是掌握“度”,态度得体,分寸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