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我的晚报情结
(2009-07-04 05:30:12)
标签:
今晚报情结谭汝为文化 |
分类: 诗文与杂感 |
我的晚报情结
谭汝为
南开大学 陈洪先生在《天津赋》的注释中写道:“清末天津市民有谣谚‘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读如gǎo)’。三十年代知识阶层中又有新说:‘天津卫,三宗宝,永利南开大公报。’本世纪初,有好事者又踵事增华为‘天津卫,三宗宝,泰达南开今晚报。’其说虽未尽确当,却可见城市发展变化的缩影。”当代天津市民把滨海新区、南开学校和《今晚报》并称“三宝”,为之自豪,并非无根之谈!因为《今晚报》多年来面向市民,亲近市民,所以在市民心中竖起口碑,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1960年,第一次接触《天津晚报》时,我还是高中生。每天下午放学后,跟邻居伙伴到黄家花园报亭去买晚报。四开四版,售价2分。然后,拿着晚报去圆茅房方便。(当时和平区称为圆茅房的公共厕所有两处,一在西安道与河北路、成都道交口;另一在赤峰道与西安道交口。后都拆掉了。)环视如厕者,多人手执晚报浏览。当时编一谜语让伙伴猜:“远看像座庙,进去不是庙;蹲着一圈人,个个看晚报(打一特殊建筑)——圆茅房。”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这一幕,今天看来,似乎欠雅,但确为晚报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反映。
此后,我成为《天津晚报》的忠实读者兼作者。1984年《今晚报》复刊后,一直自费订购至今,25年从无间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迄今,我在《今晚报》副刊先后发表关于语言文字和天津地域文化方面的文章约200篇。副刊陆续开设“取名漫话”“天津老胡同”“地名漫话”“词义探幽”“推普周”“语文大家谈”等专栏;在“星期文库”刊出“天津俗语”和“天津方言称谓”;在“日知录”发表新词新语方面的系列文章。这表明:《今晚报》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普及工作,对弘扬天津地域文化是十分重视的。
今晚报社对自身语言使用十分重视,在文字校对方面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在遇到读者提出的疑难问题时,虚心向语言文字学者请教。例如近年来,针对疑问代词“嘛”的用法、“国是”和“国事”的异同、网络新词新语等问题,副刊编辑主动与笔者联系,约写专文,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和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大有裨益!
前几年,在国家语委部署的“全国一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中,笔者以专家委员的身份随市语委检查组到今晚报社检查语言文字工作。亲身感受到报社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编辑部在实施语言文字规范化,减少文字差错方面的缜密规定和严格的奖惩措施,以及记者、编辑、校对每个文字环节的严谨作风。因此,《今晚报》以良好的工作实绩,通过了检查评估,获得市语委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天津晚报——今晚报和天津市民牵手同步,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历程。在她取得的骄人业绩里,凝聚着广大读者和作者始终不渝支持和呵护的情怀。她一如既往的市民情怀,牵动着、凝聚着人心。我们祝福她永远保持传统的亲民特性,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更上一层楼!
(刊于《今晚报》200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