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汝为
谭汝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216
  • 关注人气:20,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傅善增 博文 所写六则评论

(2009-05-09 09:05:24)
标签:

傅善增

博文

评论

孔子

诸葛亮

陆游

苏洵

贾谊

杂谈

分类: 诗文与杂感

 

为傅善增博文所写六则评论

 

谭汝为

 

好友 傅善增先生,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数年前在某高校兼课时相识,傅公教英语,在下教汉语。但每次会面都谈文话艺,说古道今,谈笑风生,相知甚笃。

 

先生近日在新浪开博(http://blog.sina.com.cn/frankfubook)。其人治学,横跨中西,谙熟文史,文化底蕴厚重,在我所识外语界同仁中,其国学基础和母语能力堪称超一流者。其博文妙在立意求新,摒弃平庸和沿袭,以高屋建瓴的学术见解取胜。读傅公博文,颇感英气逼人,发人之所未发,但执论严谨,论据充实,逻辑严密,评论公允。文笔健劲,语言洗练,态度谦诚,在似乎不经意的娓娓道来时,其深邃与幽默,却联翩而至!

 

现将为傅善增先生博文所写六则评论刊于下。各位博友可径自前去踏青造访,采英拾翠。

 

(一)“辞达而已”

 

子曰:“辞达而已矣。”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能真正做到这点儿,也不容易。在当今汉语能力总体滑坡的前提下,公文讲稿,社论报告动辄万言。叠床架屋,辞不达意;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洋洋洒洒,离题万里;旁征博引,借以吓人;套话连连干货少,形式衮衮八股多;读者酣然邯郸梦,秘书下笔难自休。所以,大报一版长文,基本无人观看。


       
某君失眠多年,久治无效。每至子夜,唯聆钟表滴答,声声刺耳;辗转床头,寤寐思服;长至破晓,苦不堪言。高人教他至夜读大报一版长文,其人将信将疑。当晚照办,作死马医。不想,翻开报纸,困意徐来,没读完第二自然段,已酣然入梦矣!不知可申请专利否?望示。

 

——为傅善增博文“世界上第一个老师所上的第一堂语文课的第一句话”所写评论(2009-04-06

 

(二)石板画猴

 

石板画猴,令人长忆少年事;
描红纸砚,点检涂鸦旧时情。


   
——为傅善增博文“写字石板、石笔与滑石猴”所写评论(2009-04-18

 

(三)悼亡诗词

 

刘禹锡“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都是故地重游或睹物思情,引发出对邂逅美女或情侣分袂后的怀念与感伤。——读后,确也感人。但与放翁对唐婉至死不渝的刻骨铭心的爱相比,就觉得刘诗和晏词的分量轻多了。


       
关于唐宋悼亡诗词,我曾撰文写元稹《遣悲怀》(谢公偏怜最小女);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青玉案》(重过阊门万事非),为最感人者。拙文标题为《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但今日拜读傅公关于《钗头凤》的系列论文,教益颇多且深也!陆游悼亡系列诗,其情感力度与艺术水平,与元、苏、贺作相比,起码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也!日后若重作此题材研究文章,当补进陆作,进行细致分析也。


         
——为傅善增博文“重读《钗头凤》”所写评论(2009-04-28

 

(四)陆唐旧情

 

行将就木,犹念念不忘与唐婉的旧情——诗人80岁写:“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82岁写:“故人零落今何在?空吊颓垣墨数行。”83岁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可见对唐氏刻骨铭心的怀恋与遗憾,这种感情如影随形,萦绕终生。感谢傅先生将陆游悼亡诗作编年胪列,使读者按图索骥,一目了然。有了这些确切的材料做佐证,立论才公允、有理、有力。


        
——为傅善增博文“重读《钗头凤》”所写评论(2009-04-28

 

(五)六国论与过秦论

 

贾谊《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以秦朝灭亡为戒,劝诫汉王朝施仁政治国。苏洵《六国论》的写作目的是以六国灭亡为戒,劝诫宋王朝莫割地求和。两位作者皆借古喻今,但取材角度自然不同。“过秦论”对历史的评价高屋建瓴,无论见识、文采、气势都高于“六国论”。论史诗文作品,立论与取材角度不同,例如对项羽、范增、贾谊、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时常相迥,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其实都是正常的。


        
——为傅善增博文“重读《六国论》”所写评论(2009-05-03

 

(六)也说《隆中对》

 

《三国演义》的内容可概括为——明君贤相思想和“拥刘反曹”的倾向。但用史实说话,蜀汉集团与曹魏集团的实力对比,相差悬殊。尽管小说极力美化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艺术形象,但却不能变更历史胜负的客观趋势。


        
《隆中对》关于“跨有荆、益”的战略,也是诸葛在苦于无根据地而四处流窜的情景下的不得已而为之。曹魏雄踞黄河中下游地区,占天时与地利;孙吴牢固拥有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占地利;而刘备集团在当时成为无地可占,无险可据的流窜部队。不取西川,简直无路可走。但自古以来,巴蜀盆地只是割据势力的乐园,虽曰物华天宝,但以此为基地进而统一天下者,古今乌有。如倒退一步,设身处地为诸葛计议:“跨有荆、益”之战略,也是不得已求其次的 死马权当活马治的办法。

 

——为傅善增博文“重读《隆中对》”所写评论(2009-05-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