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姑爷半个儿”源于 古代和亲

(2008-05-10 17:09:38)
标签:

一个姑爷

半个儿

源于

古代

和亲

民族团结

文化交流

文化

分类: 词义探幽

         “一个姑爷半个儿”源于 古代和亲

谭汝为

“一个女婿半个儿”,是尽人皆知的汉语俗语。有的地方说成女婿半边子,天津话则说成“一个姑爷半个儿”。这句俗语在天津的流行,还是通过听相声,由王鸣录创作,高英培、范振钰合说的相声《教训》,就用这句俗语做包袱,首尾衔接,给听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日前,显现天津方言文化色彩的电视连续剧《一个姑爷半个儿》的热播,尤其是杜国芝、刘金山以及多位非专业演员的精彩表演,赢得天津观众的喜爱。


但探究这个俗语的来源,它却是唐代朝廷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亲的产物。所谓“和亲”,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之间,通过结亲建立友好关系。


《新唐书·回鹘传》记载:“诏咸安公主下嫁……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大意是说:唐德宗下诏:咸安公主下嫁回鹘可汗。可汗写信给唐德宗,表示感谢说:“过去我们是兄弟,现在我成了您的女婿,就是您的半个儿子。”——这就是俗语“一个女婿(姑爷)半个儿”的来源。


公元787年九月,北方回纥(匈奴的分支)向唐德宗提出和亲请求。十月,回纥改国号为回鹘。转年十月,唐德宗李适下诏:以咸安公主出嫁回鹘可汗合骨咄禄。在举行盛大的婚嫁礼仪时,回鹘可汗派宰相和妹妹前来迎亲。德宗在延喜门接见回鹘贵宾,回鹘宰相恭敬地献上可汗写的信。本文开头所引的那段文字就是信的主要内容。信中还写道:“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大意是说:陛下如果担心西戎(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作乱,请您下令,儿子(自称)将出兵消灭它。——这位少数民族姑爷,很实诚,不仅在礼节上对岳父崇仰恭敬,而且在战略上主动请缨,欲为大唐效力,表达了尽“半子”之劳的决心。


“一个姑爷半个儿”源于 <wbr>古代和亲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亲最多的朝代。自太宗李世民开始,先后派出十七位公主出嫁和亲。先后涉及吐谷浑(鲜卑族,1次)吐蕃(藏族,2次)突厥(阿尔泰山游牧民族,2次)契丹(辽河上游游牧民族,4次)拔汗那国1次)奚部族(即原乌桓,3次)回纥4次)等少数民族政权。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和亲故事。为汉藏两大民族的友好传统,留下了一段令人神往的佳话。化干戈为玉帛,变对手为亲戚。这十七次和亲,为促进民族和睦团结,为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追根溯源,“一个姑爷半个儿”既是中华历史上民族团结的产物,也符合我国传统亲族关系的伦理道德,影响深远,故千载沿袭。

天津老人在儿女结婚前夕,总是谆谆告诫:“孝敬双方父母。” 因此,天津姑爷有孝敬岳父岳母的优良传统,忠心耿耿地履行“半个儿”的职责。而天津丈母娘疼爱姑爷,那简直是没说的。

在天津每年春节大年初二,是约定俗成的“姑爷节”——这在国内,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节日。到了“姑爷节”那天上午,在天津的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姑爷们都打扮得整整齐齐,带着穿盛装的夫人和孩子,提了着大包小包,前往老丈人家过年。据天津的哥的姐介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属大年初二的生意最好!姑爷节这天,是出租车营业额最高的一天。那一天,也是天津姑爷下厨露一手的才艺表演日。据说,天津男子的业余烹饪水平,普遍高于夫人,在国内各大城市中,那是一枝独秀。为嘛?每年“姑爷节”的实践考验,使手艺层层脆,水平步步高!

在天津市,这种“姑娘是父母贴身小棉袄”“一个姑爷半个儿”的盛况,不禁使没有闺女的公公婆婆,心理上产生一点儿失落感。不知天津人能否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使没有“小棉袄”的老人,也多增添点儿温暖,咱跟“一个姑爷半个儿”成龙配套,再来个“一个媳妇半件袄”,再来个“媳妇节”。怎么样?掌声鼓励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