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民俗词语释义力巴二巴巴小力笨儿文化 |
分类: 词义探幽 |
民俗词语释义——力巴·二巴巴·小力笨儿
谭汝为
北方方言把外行、不懂行,说成“力巴”,例如:“对这套技术,我没摸过,纯粹力巴。”把外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也称为“力巴”,例如:“没有三天的力巴”——这是形容从事的工作,并不复杂,容易掌握。再如“内行看门道,力巴看热闹”——把“力巴”和“内行”反义对举,可见“力巴”的本义就是“外行”。
还有“二巴巴”的说法——形容某人干的活儿、办的事儿是“二巴巴”的。如:“在正兴德卖茶叶,在瑞蚨祥卖绸缎,别小看这活儿,二二巴巴的,还真干不了!”“二巴巴”这个词儿,是从“二把刀”引申出来的。某人技术不精,学问不深或本事一般,和第一流行家高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就称之“二把刀”。“二把刀”办事,“二二乎乎”的,又说成“二巴巴”的。“乎乎”“巴巴”,都属于叠音词缀,没有实际意义。
同样,“力巴”这个词,突出的是“力”,而“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缀。天津话有“干力气活儿”“苦大力”的说法,是指没有技术含量的粗活儿、苦活儿、
累活儿、力气活儿。“力巴”的“力”,就是“力气活儿”“苦大力的”的“力”。这个词儿,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力巴儿”,原指旧时小店铺做粗活、杂活的学徒。这类小店铺,都是本小利薄的小门脸,如小饭馆、切面铺、粮店、肉铺、杂货铺等。因学徒的都是十四五岁的小伙计,故称之为“小力巴儿”。加之山东农村来的居多,用山东方言说,就是“小力笨儿”。例如群口相声《扒马褂》,为解释饭店二楼餐桌上为什么能飞进来一只热气腾腾的烤鸭子,于是就编造了前来送餐的烤鸭店小力笨儿遭到傻子的纠缠而吵架的场面。最后,小力笨儿抡起小扁担打傻子,致使扁担上挂着的烤鸭飞进二楼窗口,成了美味的盘中餐。
应指出,在天津卫的大商号(如首饰金店、大药铺、绸布庄、百货店、鞋帽店、茶叶庄等)学买卖的学徒,就不称“小力巴儿”,而称“小徒弟”。这种学徒,在严格的店规、严密的专业技能的历练下,是“二小穿大褂——规规矩矩”。经过优胜劣汰,经过多年实践锻炼,他们在进销调存各个流通环节,业务纯熟,技能高超;接人待物,文明礼貌;买卖道上,中规中矩——在天津商界,这种人被称为“穿过木头裙子(柜台)”的,就相当于商业科班出身了。这样的学徒出身,往往成为庸中佼佼,被视为行家里手。出类拔萃者被擢升为高级职员、分店经理,成为商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