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徐胡圈”到“西湖村”(津门老地名钩沉之五)

(2008-05-07 06:13:59)
标签:

津门老地名

钩沉

徐胡圈

西湖村

文化

分类: 地名文化

从“徐胡圈”到“西湖村”

(津门老地名钩沉之五)
 

谭汝为

天津有“西湖村”,这个区片地名很典雅。但鲜为人知的是,它的原名是“徐胡圈”,是徐姓和胡姓两户外地移民首先来此圈地,垦荒种田,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小村落。后因天津方言口语音变而读为“西湖圈”,最后化俗为雅命名为“西湖村”,成为市区一个著名的区片。

西湖村位于南开区东部偏北,在鞍山西道东端北侧,泛指万德庄以西,天津大学以北,原棉纺六厂以东,义兴里以南这片地域。相传明代中叶,徐姓某人在此圈地栽种水稻,后徐、胡两姓人家迁来此地,在东部高台落户,后迁居者逐渐增多,形成聚落,遂以“徐”“胡”二姓为村名,曰“徐胡圈”。1954年,以其谐音改为“西湖村”。同年建西湖村大街,北起万德庄大街,南至鞍山西道,长625,因地处西湖村西部而得名。

天津地名学家王翁如先生曾撰文指出:徐胡圈“传说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遗迹”。徐光启(15621633),上海徐家汇人,万历进士,曾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其科学研究范围极广,尤精于农学、天文学,主要著作有《农政全书》等。徐光启曾四次来天津居住,寓居时间累计四年多,可惜只留下了一篇碑文《重修天津卫学宫记》,其中写道:“余曩侨寓津门有事畚臿之役。”“畚”是簸箕,“臿”是铁锹。“畚臿之役”就是农耕劳作。徐光启曾在天津城南购买一块荒田开发耕作,进行农业试验,此事于史有征;但究竟购地垦田在城南哪一块具体区域,因记载阙如,至今仍为悬案。

对于徐光启在天津躬耕处的具体位置,天津著名民俗学家张仲先生曾撰文推论在“城南白塘口上下的海河沿岸”(见《天津卫掌故》第42页),王翁如先生则撰文推论在城南徐胡圈(见《天津地名杂谈及其他》第31页)。二公皆为前辈学者、饱学之士,所论皆非无根之谈,但惜其史料不足,只能暂作阙疑。

查各种地图——1910年版《天津地图》,此处标为“徐胡庄”,1933年版《最新天津市详图》标为“徐胡圈”,1952年版《两用天津新地图》标为“徐湖圈”,其后出版的地图就标为“西湖村”了。

1957年暑假一个中午,笔者当时刚上初中,曾陪同幼时好友沿着墙子河,步行到西湖村串亲戚。至今犹记西湖村农舍俨然,稻田成片,鱼池水清,岸苇丛生,树木成荫,风景幽静。我们在池塘里游泳,玩得很惬意。下午一起步行到儿童影院(烟台道)观影。那时,在一个都市少年的心目中,这里的水乡风光,宛然杭州西湖之秀色!

上个世纪80年代后,西湖村一带以及相邻地区建起了一幢幢楼群,形成了一片大规模的居住区。西湖村在天津城市街巷命名上还有一大贡献,就是它启迪了新区道路命名者的思路,在这里形成了令人瞩目且由衷赞赏的“西湖名胜系列地名”——

如:西湖道、花港道、龙井道、双峰道、灵隐道、卧龙道、白堤路、孤山路、断桥路、三潭路、苏堤路 等,以及 春晓胡同、冷泉胡同、印月胡同、秋月胡同、灵岩胡同、南屏胡同、湖心巷、西湖里、灵隐里、白堤里、玉皇里、云栖里、苏堤里、三潭里 等。

新街美景确实令人留连,但如果没有美名的映衬和烘托,其成色就得大打折扣了!您说是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