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句半”源于古代“十七字诗”

(2008-04-28 06:42:24)
标签:

三句半

源于

古代

十七字诗

文化

分类: 文学品评

“三句半”源于古代“十七字诗”

谭汝为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叶,群众文艺中盛行着一种生动活泼的诵说形式——“三句半”,短小精悍,格调生动活泼,颇受群众欢迎。

如果溯源求本,可知“三句半”滥觞于古代的诽谐诗体“十七字诗”。这种诗由五言三句、二言一句组成,末句二字收拢结穴,或突出诗旨,或点明寓意,与今“三句半”的语言形式逼似。

这种古代的“三句半”诗始于北宋山东兖州人张寿(俗称“张山人”),流行于宋元祐、绍圣年间。据王灼《碧鸡漫志》载:张山人擅长于长短句中运用“滑稽无赖语”,语言俚俗诙谐,“然多颖脱,含讥讽,所至皆畏其口,争以酒食钱帛遗之”。关于“以诙谐独步京师”的民间艺人张山人作十七字诗的逸闻,在宋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洪迈的《夷坚志》、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都有记载,兹不赘举。

十七字诗兴起于北宋中后期,在明清两代盛行。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载:正德年间,有人好作十七字诗,见太守祈雨不成,作诗嘲讽曰:

太守出祷雨,

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

见月。

太守得知大怒,命人把他拘捕,重责十八大板。太守说:“你再作一首十七字诗,我就饶了你。”那人又吟了一首:

作诗十七字,

被责一十八;

若上万言书——

打杀!

太守笑着把他轰出了公堂。

明代《笑笑录》载:一位士子自号西坡,善作十七字诗。因作诗得罪了本州太守,被拘至公堂。太守让他写诗自嘲,他应口诵曰:

古人号东坡,

今人号西坡;

若将两人比——

差多!

后来,他被发配,到了云阳配所。当地官员们让他当场撰写一首,他应声诵曰:

环佩响叮当,

夫人出后堂;

金莲三寸小——

横量。

古代十七字诗语言通俗明快,内容多含戏谑,充满谐趣。 

古代十七字诗都是都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诗体。冯梦龙《笑府》有一段精彩的文字:

“一儒生姓潘,赴京应举,沽酒市肆,酒姬陆姓者,作十七字诗赠之曰:‘秀才本姓潘,应先赴长安;一举登高地——做官。’潘答云;‘佳人本姓陆,美质无瑕玉;念我客窗寒——同宿。’姬怒其狎戏,走讼于官。道遇一耆老,诘问其故,亦作十七字诗,劝其息讼可省烦扰,诗曰;‘潘郎与陆嫂,无事寻烦恼;若还到官衙——不好。’

在明代,这种十七字诗不仅文人能撰,而且连酒店女老板、乡间老汉都会作,可见流传之广。

那么,“十七字诗”是如何演变为群众曲艺的诵说形式呢?


“三句半”源于古代“十七字诗”

首先,传统相声《一字诗》就借鉴了这种诗体的形式与表现手法,写兄弟四人赴京赶考途中,约定以每人吟一句联为一首诗为赌,俟三位兄长都各自道出一个五七言诗句后,老四总是用一个字作为全诗结尾,幽默风趣,令人捧腹。其形式颇似十七字诗,但变一人作诗为四人联句,且变二字句结尾为一个字。 

解放后,群众文艺发展,五、六十年代常常编写和演出短小活泼的节目。“十七字诗”可由四人诵说,编写亦为顺手,演出也颇为顺口,因此就形成了“三句半”。和“三句半”同时盛行的,还有对口词、数来宝、群体朗诵和锣鼓诵唱等群众文艺形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