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园、小园 及 野茶馆(津门老地名钩沉之四)

(2008-04-15 05:26:11)
标签:

天津

老地名

钩沉

大园

小园

野茶馆

张问荷

梅宝璐

文化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大园、小园 野茶馆

(津门老地名钩沉之四)

 

谭汝为

 

    在南运河南岸、芥园西道以北,有两个相毗邻的区片——“大园”“小园”。初为村落,1403年形成,初名“大郎村”“二郎村”。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分别更名为“大园村”“小园村”。原属西青区西营门乡辖地,村落四围皆为大片园田。从1965年至1982年,陆续在此建造居民住宅,后形成区片,1984年12月划入南开区。其四界范围:北起南运河大堤,南至芥园西道,东临咸阳路,西至大园西街,属向阳路街道办事处。

 

    由大园、小园派生出系列地名——大园村东街、大园村西街、大园北里、大园南里、大园南一至七条、大园中一至三条,小园北里、小园南里、小园东里、小园胡同、小园西一至五条、小园中一至三条等。

 

    乾隆年间,诗人汪沅在诗集《津门杂事》中写有《小园》:

 

    重红复翠接村畦,此屋都居花太医;

    剧爱木园蜂蝶闹,蓝舆日日挂遍堤。

 

    小园、大园与芥园相距不远,“居人以艺花为业”。当年此处以南运河的水光帆影为背景,遍野鲜花,姹紫嫣红,旖旎风光堪比江南。因而大园、小园与芥园一带遂成旅游胜地。文人墨客多沿南运河堤岸往返于大小园与芥园之间,“小园香径独徘徊”,览物采风,觅句吟诗,盘桓应和,以抒雅兴。

 4879cfac02000sm2.jpg

   

    家居芥园附近的落拓秀才张问荷,为适应游人之需,在芥园大堤西端附近开设了一家简陋的小茶馆:一间土房,几张桌凳,粗瓷茶具,“野”味颇浓。其经营理念尤为奇特——以茶会友为宗旨,非专为赢利也。茶馆座上客,多为骚人词客。设猜灯谜、对诗联等文字游戏,优胜者由茶馆奖赠书画文具,以资助兴。茶馆本无字号,又在露天野外,故俗称“野茶馆”。

 

    传说津门著名诗人梅宝璐曾来此品茶,与茶馆主人联句取乐,忽刮大风,梅起身欲走,主人欲挽留之,遂以“风起何妨”四字征求下联。宾客沉吟之间,小雨淅沥而下,梅宝璐顺口对曰:“雨来散矣”博得满座击节,主人大喜,告知拟以“雨来散”作为茶馆字号。梅宝璐亦欣然题写了“雨来散”牌匾,挂于土墙之上——遂使这家小茶馆遐迩闻名。

 

    张问荷假此茶馆,收集到一些名家诗词书画,随时展出,供茶客吟咏品题。据传名士杨无怪为茶馆题写的楹联“吃一杯何分你我,下雨散各自东西”,最为脍炙人口。名不见经传的“野茶馆”所浸润显现的天津传统文风——文野杂揉、雅俗共赏、豪婉并擅——于此可略见一斑。

 

    二百多年前的野茶馆早已荡然无存,但其派生地名却绵延至今——红桥区芥园大堤西端南侧,原有一条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2)的“野茶馆胡同”,即由此茶馆得名。1982年郭家胡同并入,1983年拆除。北段现名宜兰里,中段已并入红旗路,南段并入立兴里居民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