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地名——梨栈
(津门老地名钩沉之一)
谭汝为
说到“梨”,那是老天津平民最吃的水果,口甜汁多,便宜实惠。幼时曾听过天津民谣《大公鸡》:“大公鸡,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老娘要吃糖烧饼,没有钱。媳妇要吃大糖梨。东赶集,西赶集,买回一个大糖梨。慢慢吃,慢慢咽,梨核儿卡着怎么办?”由此可见,原先在老天津,“大梨”这种水果,对于下层百姓来说,可是个稀罕物。天津鸭梨驰名海内,以“梨”为地名的,有“梨园头”,还有批发水果的“梨栈”。
说到“梨栈”,那是天津一个老地名。今天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可能就闻所未闻了。想当初,这个“梨栈”,可是
大大地有名啊!
“梨栈”的地理方位,就是今天劝业场一带。在劝业商场建成(1928)之前,今天的和平路与滨江道、长春道、锦州道交汇处一带,统称“梨栈”。此地原为郊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梨栈地区处在英、法、日三国租界交会的边缘地带——其东北面(今大沽路)是法租界的西南界,东南面(今营口道)是英租界,而其西北面(今锦州道)是日租界。
“梨栈”,本指位于锦州道和兴安路交会处的“锦记货栈”,就是今市曲艺团旁的果品公司批发部。锦州道通海河处
原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马家口,还有一个可横渡海河的马家渡口。1898年,马家口被划入日租界,这一带的交通、商贸日渐繁荣起来。
当时,天津近郊及河北等地由水路、陆路运来的鸭梨等水果,都在这里集散。于是,“锦记货栈”应运而生,在此专门收购、经销天津人爱吃的鸭梨。在这里,成筐的鸭梨堆积如山,外埠车船忙碌卸货,市内商贩云集上货,交易很火爆。可当时这块地界却没有一个地名。当人家问“哥们儿!这梨还真不错,在哪趸的?”回答“马家口儿”、“河沿儿”,都不够准确;回答“锦记货栈”,又嫌太罗嗦;于是平仄相调的两字地名——“梨栈”,就产生并很快叫响了。
1900年法租界扩大,把劝业场一带划入,可当时这里还是个无名地区,人们只得把“梨栈”所指地域范围扩大,就把从马家口到今劝业场(即今和平路与滨江道、长春道、锦州道交汇处一带)的地面,统称为“梨栈”了。
此后,法国、英国、美国、瑞士、比利时等国的企业、教会,以及中国的政客、商绅纷纷前来抢占、抢购地皮,竞相建造楼厦,盖房出租。随着人口激增和商业发展,“梨栈”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荒芜郊野,经过二三十年的经营,就一跃而为天津繁荣的商业区了。
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在今和平路和滨江道交叉路口的四角,分别矗立着津门商界四大建筑——浙江兴业银行(1923)、交通旅馆(1928)、劝业商场(1928)和惠中饭店(1930)。它们的落成,标志着——这里已经成为天津新的商业中心。
>
1928年,劝业商场开业,其正门面对今和平路,当时名为“法租界第二十一号路”,正式街名为“杜总领事路(Rue
de
Chaylard)”。可天津人嫌外国街名太难记,仍称之“梨栈大街”。后来,和平路发展成可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相媲美的、海内外驰名的大型商业街。可是,当时有轨电车的站名却仍用“梨栈”、“四面钟”、“芦庄子”这些老地名。
和平路商业街始建于1905年,当时以锦州道为界,以北属日租界,名旭街,与中国地的东马路连接。以南属法租界,名杜领事路。19世纪20年代末,随着天祥、劝业、泰康三大商场,国民、惠中、交通三大旅馆,以及渤海大楼、浙江兴业银行等建筑的落成,高楼林立,商家云集,人流如织,日趋繁荣。
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商埠,而和平路就是天津商业的一张王牌、一面旗帜。1946年,这条商业街统称罗斯福路,1953年取“热爱和平”之意更名“和平路”。
随着历史演进,许多当年响当当的老地名却渐渐泯没淡出了,如“梨栈”这个繁华竞逐的老地名,随着有轨电车铃儿响叮当的沉寂而逐渐淡出,迄今已鲜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