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合肥九如巷四姊妹张允和张兆和周有光沈从文 |
分类: 诗文与杂感 |
合肥 九如巷 张家 四姊妹
《合肥四姊妹》原本,是一部英文家族传记。其作者是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夫人、耶鲁大学历史教授金安平。对西方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件有神秘色彩的东方奇闻。在面对传统中国的生活习俗时,这本书常常露出西方式的讶异表情。那个女孩叫张允和,是张家四姐妹中的老二。长大后她嫁给了一个叫周有光的人,后者后来成为有名的语言学家。她的三妹兆和名气更大一些,因为她的丈夫来自湘西凤凰——他叫沈从文。
到了四姊妹这一辈,张家由豪族变成了书香门第。女孩们的父亲开办过学校,喜欢收集玉石,擅长研究古文字。在女儿们很小时,他就聘请家庭教师,教她们古文、白话文、历史、地理,新学、旧学。女孩们甚至可以学昆曲,且往往要花几个月时间学一折戏。大姐元和、二姐允和都能唱《游园》《惊梦》。张家曾在苏州生活过一段时间,江南水乡人杰地灵,给这个家族的女孩子们增添了一种优雅水润的气息。《合肥四姊妹》中详尽描述了这段颇有点风花雪月的日子。
《合肥四姊妹》的后半部分,为四个女性各单独写了一篇小传,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张兆和与沈从文、张允和与周有光这两对夫妻间的故事。据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沈从文与张兆和
张兆和的小传,是书中最长的一篇文字,或许是因了沈从文的关系。它详述了两人几十年婚姻生活里的风雨劫难。
这两人的婚姻,并不像才子佳人那样充满浪漫的色彩。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张兆和在中国工学读大二时,沈从文是她的老师。当时这位已见名气的文人对张兆和表示了爱慕之意,但兆和给了他一个说不上冰冷的答复:她要专注学业。
但沈从文并未放弃,仍致信给兆和,称自己“仍常常为忧愁扼着,常常有苦恼”。他将这种相思之情告于胡适。兆和得知后,专程拜访了这位大学者,当面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否定态度,以致胡适对沈从文说:“你用错情了。”
世事就是这么有趣。在连续三年不断地写信之后,兆和终于被沈从文打动了。金安平在沈从文的小说《主妇》里为兆和的心态变化找到了证据:“她还不大了解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狂热的意义,却乐于得人信任,得人承认。虽一面也打算到两人再要好一点,接近一点,那点‘惊讶’也许就会消失,依然同他订婚而且结婚了。”
沈从文向张家提亲时说的话很逗:“让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和的姐姐允和随后代表家里发了一封电报,上面用自己的名字表达了肯定的态度:允。而兆和却担心沈从文读不懂,补发了一封,上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
■周有光与张允和
这两位伉俪的婚姻之路要顺利得多。张允和16岁时就结识了周有光。张、周两家也互有来往。对她来说,周有光是一个“为人耐心,很有绅士风度”的人,值得自己尊重。周有光先生后来致力于语言文字学,参加过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有着不小的建树。
结婚前,周有光曾写信给允和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而允和的回信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
他们婚后的生活一直充满坎坷。日本侵华后,允和一家开始了逃难之旅,抵达重庆才安顿下来。1941年,他们的女儿小禾因盲肠炎告别人世,一年半后,儿子小平被流弹击中腰部,九死一生。兆和说,允和自12岁之后就没有过太平日子。对于她和周有光而言,风雨一直没有停歇。但两人始终相濡以沫,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婚姻生活。
有件事能证明命运和他们的人生所开的玩笑:在两人结婚前,一个算命的曾为他们合过八字,说两人都活不过35岁。但是,周先生目前仍然健在,已是101岁的老人(周有光现已103岁),而允和去世时,也已有93岁高龄。
(来源:《城市快报》2008-01-05张玥撰文,
原题《仕宦之家的私人生活史》,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