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棒槌=满不懂+假行家+窝囊废

(2007-12-23 07:07:33)
标签:

我记录

感动瞬间

学习公社

词义探幽

棒槌

满不懂

假行家

窝囊废

分类: 词义探幽

棒槌满不懂+假行家+窝囊废

 

棒槌,原指洗衣服时用来捶打的木棒。在江南水乡,每到傍晚,妇女们呼朋引类结伴来到江畔河边溪旁,洗衣浣纱漂絮。他们把衣物放在浸泡在浅水的石头砧板上,就着流水用棒槌捶打衣物。当年,美女西施在溪边浣纱,也用棒槌捶打衣物。很浪漫,棒槌与美女挂上了钩。

 

后来,人们用“棒槌”喻指外行。“棒槌”和“外行”之间,在语义上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天津人爱说一句歇后语:“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这就是一个形象的诠释。

 

天津人常说的“棒槌”,就是“满不懂”+“假行家”+“窝囊废”的意思。其特点:别看一窍不通“满不懂”,却能愣充“假行家”,实质为“窝囊废”也。这样的棒槌,数量不少。例如侯宝林相声名段《戏迷》,讲述一场京剧演出,因为“内中有我这么一个棒槌,全乱了套了!”这位戏迷先生,平时自认为是戏曲专家,但一上台,连龙套走台步都不会,结果“一边儿一个一边儿仨”,出了大洋相,闹了大笑话。

 

棒槌”这个词儿,原属行业暗语,是专业技能极强的梨园界和古董行的内部用语,属于语言学的“隐语”范畴。梨园界把不懂戏剧的人称为外行,也称“棒槌”。古董行将不具备专业常识的外行人,称为“棒槌”。遇到“棒槌”,可漫天要价儿,狠捞一笔。当然,“棒槌”这个词属于“背称”,就是不能当着客人的面直呼其为“棒槌”,只能在成交完毕送客之后在内部笑谈评议。例如:“太哏儿啦!昨儿个来了个棒槌,今儿个上午又来了一个。买卖干得倍儿顺!”

 

棒槌”这个词,多用于他指,就是说别人;但也可自指,就是说自己。例如“事先声明,我可有点棒槌,您了得多照应啊!” ——这就是指自己说的。

 

刘宝瑞单口《开药铺》堪称荒诞喜剧之极品!您看:满不懂、假行家、窝囊废,这老三位已形成“棒槌”组合之“铁三角”棒槌=满不懂+假行家+窝囊废, 开头赔“白鸡”、送“银珠”,已属“棒槌”典型;后“父子”离散、“三人”被卖之结局,堪称“棒槌”绝唱;最后“陈皮匠”如惊弓之鸟式的逃逸,奏响了“棒槌”协奏的袅袅余音…… 棒槌=满不懂+假行家+窝囊废

 

受刘宝瑞作品的启示,在下对方言词“棒槌”的解释,拟采用数学形式表述,就是:棒槌=满不懂+假行家+窝囊废棒槌=满不懂+假行家+窝囊废 不知诸位博友以为然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