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校园学习公社修辞层递递升递降 |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
“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
——话说修辞:“递升”与“递降”
层递就是把结构相近、语意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按照事物自身的逻辑关系井然有序地逐次排列,加以表达的一种修辞格。
层递可分递升或递降两类。
表达的内容,按顺序逐渐升级。例如:
(1)听说四川有一只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的意思。(鲁迅《说金圣叹》)
“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是生动的比喻,但在词义上“梳”→“篦”→“剃”,程度逐层加重,用三者的差别来比喻“贼”、“兵”、“官”对人民剥削掠夺程度的不同,突出了民众对封建官府的仇恨。
(2)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从表面上看,“天下→楚国→臣里→臣东家”,似乎是地域范围的递降;但是从铺陈描绘的选美对照来看,“天下之佳人→楚国之丽者→臣里之美者→臣东家之子”,却拾级增高,将“臣东家之子”的美貌推向极至。
(3)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冼星海《保卫黄河》)
从“保卫黄河”,到“保卫华北”,直至“保卫全中国”,范围逐步扩大。
表达的内容,按顺序逐渐下降。
(4)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这是说:成就帝业的国君对待人才如老师,成就王业的国君对待人才如朋友,成就霸业的国君对待人才如臣下,亡国之君对待人才如衙役。“帝者”→“王者”→“霸者”→“亡国(者)”,“与师处”→“与友处”→“与臣处”→“与役处”,呈现出每况愈下的递降。
(5)曹元朗料想方鸿渐认识的德文跟自己差不多,并且是中国文学系学生,更不会高明——因为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系学生,社会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钱钟书《围城》)
描述旧时大学里热门科系和冷门科系的情况,从理科、文科、外文系、中文系、哲学系、社会系、教育系的学生,乃至教育系的先生,依序层层递降地瞧不起别人。
(6)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石头城,我爱我的家。(聂华苓《千山外,水长流》)
“国家”→“石头城”(故乡南京)→“家”,范围逐步减小。
层递用于抒情,可以使感情步步加深,增强了感染力;用于描述,可以使繁复的事物特征次第显现,更富于形象感;用于说理,可以使思想认识层层深入,加强了说服力。
使用层递修辞法应注重各个语句在语意上的层级安排,就是按照事物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程度的高低、时间的先后、语气的轻重等顺序依次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