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中国学者学术会议应堂堂正正中文报告 |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
中国学者在学术会议上
最近,出席在天津召开的中国修辞学2007国际研讨会。与会的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的修辞学家都不懂汉语,他们在大会上只能用英语发言讨论。会议安排我担任一场外国学者学术报告的主持人。对于外国学者的外语报告,我听不懂;但好在有会务组事先翻译打印的中文译文做参照,尚可粗通大意。由此,我想到:在国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外学者如何进行语言沟通的问题。
中国人在国内举行的各种学术会议,是否应该用中文交流呢?这个似乎无争议的问题,在事实上却并非无阻畅行。我想起前两年发生的一场风波。
2004 年,在上海举行了“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与会500多名学界精英,尽管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但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这倒无可厚非,因为许多海外华人更习惯于用英文交流,可这种“习惯”发展到完全排斥中文的地步,就让人难以接受了。与会部分海外华裔学者采用中英文双语的要求,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遭到拒绝。(见2004年7月4日《新民晚报》)
与会学者认为,大多数报告用中文完全可以讲清楚,而且更容易被听众理解——凭什么在自己的家门口却不能说自家话呢?讲中文怎么就丢会议的脸呢?既然会议缀着“华人”的名义,又是在华人的乡土上举行的会议,即使不提出“用中文交流”这个要求,最起码也得让中文占有一席之地吧?!
以一种共通的语言,在共同乡情的基础上凝聚起来,是“华人”这个词儿的内涵。华人同胞共通的语言,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音与形,也不仅仅是实用层面的沟通方式,更重要的是它饱蘸着同根同源的情感认同,是骨肉相连的文化符号。母语汉语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海外华人社会赖以形成并在心灵上紧密地与祖国交融在一起。为什么竟然有人在自己的国土上,通过语言使用上的歧视,来断裂这份高尚的情感呢?
>
(丁肇中教授作报告)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并不理睬会议组织者的“禁令”,坚持以中文作报告,成为整个会议期间唯一的“反潮流”者。丁教授的英语能力毋庸置疑,但不知他经过怎样的思考和争议,才义无反顾地发出了母语的声音。我们为丁肇中教授喝彩!因为他在表达物理学
学术思想的同时,也昭示出超越了物理意义的文化情感。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学者在本土举行的学术会议上,应堂堂正正地用中文报告论文,用汉语进行交流和讨论。
(本文写作参考并引用了《光明日报》2004-7-14 曹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