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天津地名七十二沽塘沽汉沽大沽大直沽丁字沽西沽咸水沽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跟您说说:天津七十二沽
谭汝为
天津别名“津沽”,海河别名“沽河”“沽水”,天津号称七十二沽。
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七十二沽,河北水名,今在天津者二十一沽,曰丁字沽、东沽、西沽、三岔沽、小直沽、大直沽、贾家沽、邢家沽、咸水沽、葛沽、塘沽、草头沽、桃源沽、盘沽、四里沽、邓善沽、郝家沽、东泥沽、中泥沽、西泥沽、大沽。此二十一沽,从西潞河名也。余者皆在宝坻、宁河两县境。”
天津带“沽”字的地名数量很多,例如区名有“塘沽”“汉沽”,市区街道办事处、郊县镇一级的地名中,就有“大沽”“大直沽”“西沽”“丁字沽”“咸水沽”“葛沽”等,达10个之多。
塘沽在明代中叶是一个渔村,原名“塘二沽”。清同治十年(1871年)改今名。
汉沽原为蓟运河东岸小盐河畔一村庄,自古为产盐之地,东汉末年凿河以运官盐,当地称水为沽,因朝代(汉)与河(沽)而得名。
大沽在塘沽区东部,大沽口西南岸。东临渤海湾,北隔海河与塘沽相望。北宋时成陆,元末始有人烟,初名花儿寨。明初改称草头沽。明嘉靖年间,山东省大沽河一带移民迁居此地,故改名大沽。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村子中部建海神庙,遂以庙为界,庙西称为西大沽,庙东称为东大沽。大沽在历史上是海防要地,明清两代均在此屯兵驻防,构筑炮台。现存“海”字炮台,为全国之内观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沽口位于塘沽区东部,为海河入海口,又名“海河口”“海门”。北宋时,海河由津南的泥沽入海,当时称为“泥沽海口”。后海岸线随河口东移,明嘉靖年间以其南临大沽而改名为“大沽海口”。1985年定为“大沽口”。
清光绪年间的《重修天津府志》,列出了在宝坻县的二十九沽,在宁河县的二十二沽。这些沽名在今日多数仍存在,如宝坻的八道沽、北里自沽、甸沽、菱角沽,宁河的捷道沽、中兴沽、麦穗沽、大北涧沽等。
郝家沽在塘沽西南,处于海河西岸,相传,清初有郝姓于此建村,故名。
邓善沽在塘沽西南,处于海河东南岸。明永乐四年(1406)由移民迁徙此地建村,萧、田两姓居民为怀念故土,各取原籍村名首字组合为村名登山沽。至清代,两姓具有后人在朝为官,故更名登圣沽。后惧怕乾隆晚年文字狱,遂改今名。
咸水沽位于天津南部,地处海河下游,每当潮汐时海水可至此地,因水咸,当时居民在沽河两岸以煮盐为生,故名。咸水沽的古名是“豆子卤亢(gǎng,盐泽)”。宋朝初年,咸水沽开始种稻,元代成为南粮北调漕运线上一个繁华的村镇。现在,咸水沽镇是津南区人民政府驻地,是津南政治、商业河文化的中心区。
葛沽地处海河(沽河)下游,位于海河南侧。北宋与辽对峙,在界河(今海河)上设置了150多个寨铺(军事据点),葛沽就是最东边的一个。元代开通海运,此地为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的商埠码头。当时沽河舟船无数,桅樯如林。因沽河滩涂葛草丛生,故名葛沽。
津南区双桥河乡的东泥沽、西泥沽,是历史悠久的村落。宋朝时称泥沽砦,包括东泥沽和西泥沽。
桃源沽属津南区双港镇,初名三家滩,后因聚落居民以种桃为主业,遂更名桃园沽,后演变为桃源沽。
盘沽属津南区葛沽镇,因处于海河南侧,河流在村外呈盘曲状流过,故名盘沽。
四里沽属津南区咸水沽镇,位于老海河北侧,明永乐年间有刘、陈、李、井四姓在此开荒种地,渐成聚落。因靠近沽水(海河),遂命名为四立沽。因村落距咸水沽、柴庄子、赵北庄各为四里,故改名四里沽。
大直沽西临海河,位于津塘路与十五经路交会处一带。元朝时,这里成为南粮北运的转运中心。其得名理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在河北天津县东南十里,居白河(今海河)北岸,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涘,故有大直沽之名。”
小直沽位于三岔河口东南,海河西岸,张自忠路北端,是天津城区最早聚落的发源地。古文化街的牌楼题为“津门故里”,就昭示出小直沽就是天津的发祥地。此处原为荒芜旷野之地。金迁都中都(北京)后,在此屯兵设寨,称直沽寨,为军事重镇,这是“直沽”地名的开端。此后,三岔沽(即三岔河口)、大直沽等聚落相继出现。为了与大直沽相区别,就把直沽寨称为小直沽了。明永乐初年,筑城建卫后,命名天津,小直沽之名才逐渐被湮没。
西沽在红桥区东部,西沽公园一带。其得名理据是:相传明初建村,北运河当时称为沽河,因其地处沽河之西,故名“西沽”。昔日西沽一带寺庙多,水坑多。作为居民聚落区,1949年以后初具规模,后逐渐发展起来。
丁字沽得名理据就是:此处坑塘水域纵横呈丁字形。丁字沽处于红桥区最北部,东南起光荣道,西北至咸阳北路,西南起丁字沽三号路,东北至北运河一带。北部为老住宅区,南部是1952年建造的丁字沽工人新村。
贾家沽位于河东区贾沽道与月牙河南路交会处以北,郑庄子街道办事处东北部一带。相传燕王扫北时期,山西、河北移民来此定居,建成聚落。村子临近坑塘,土地归贾姓所有,故名贾家沽。这里的传统民间花会——贾家沽道善音法鼓大轿会遐迩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