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名反映了历史移民情况和军事活动

(2007-09-09 06:34:25)
标签:

人文/历史

地名文化

地名

历史移民

军事活动

分类: 地名文化

地名与历史文化之二

 

地名反映了历史移民情况和军事活动

 

中国某些地方有一些地名,反映出历史上这里曾是军队驻扎或实行军屯制度的地方。例如云南东部地区有许多以“所、堡、营、屯、官、庄、哨”等为地名字的村庄,如“李家堡、朱官堡、朱旗田、孔家营、孙官庄、松林哨”等,与明代军屯制度有关。这些军屯有固定的戍所,军籍世代相传,官兵都有家室。村名中称“官”的是该戍守地区的军事首领,大多是千户百户,称“旗”的大多是担任总旗、小旗的军官,因为官旗的军职是世袭的,所以村庄名之前冠以官员姓氏。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0页。)

明代初期,北方游牧民族向南部移民基本停止,中原地区汉族民众开始大批迁入北京。洪武四年(1371),为了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生产和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把漠北三万户居民迁入北京。大将军徐达坐镇北京时,先后五次从山西迁移大批农民到长城一带当兵、种地。为了修建北京,明王朝从全国调集了几十万民工疏通大运河,其中从山西迁入北京的有数万人之多。

今天,北京的大兴县和顺义县仍散布着当年移民时以山西古州县为名的许多村庄,例如:大同营、沂州营、洪洞营、霍州营、蒲州营、解州营、潞城营、河津营等。山西农民离乡背井集体迁移到北京附近,仍然眷恋故土,他们聚居新建的村庄继续沿用山西的州县名。这些地名就反映了当时大规模移民的历史状况。

北方的许多村名都带有“屯、营、堡、盘、卫、关、旗”等字。

“屯”是军队屯田的地方,如郑家屯、唐官屯、皇姑屯等。

“营”是军营,是驻军的地方,如四川营、火器营、蓝旗营等。

“堡”是军队的防御工事,如双称堡、柴沟堡、瓦窑堡等。

“卫”是重兵镇守的地方,如天津卫、威海卫等。

“关”是军队驻守的关塞,如山海关、平型关、娘子关等。

“旗”最初是满族军政合一的行政单位,清人入关后逐渐成为军事组织,如北京的西三旗、厢红旗等。

明代外地大量移民在天津一带屯垦官田,从而出现了许多冠以姓氏的“官屯”地名,如唐官屯、王官屯、陈官屯、高官屯街等。

清代为了加强海防,天津一带大量驻军屯田,这就是“营”“站”等地名的来由,如前营、后营、正营、盛字营、传字营和小站、西小站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