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天津地域文化胡同风情 |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
天津的胡同风情
天津,不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津市共有各类地名约4万个,其中城市街巷名约占40%。在形容城市建筑风貌时,人们喜欢用“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来加以概括;在研究天津古今地名的嬗变沿革时,我们也可以概括出一句话:“街名是城市凝固的自传。”因为从天津街名的历史演变中,却可以使人我们领略中国近代史的风雨烟云,引发沧桑感,激发爱国情。天津大街小巷以“胡同”作通名的,约占街巷地名总数的60%以上。凡用“胡同”作通名的里巷,一般都比较狭窄,人口稠密,两侧多为平房。本文所说的“胡同”,并不只局限于直接标明“胡同”的地名,还包括以“街”“巷”“小马路”“里”“坊”“条”“闾”“村(邨)”等为通名的街巷,例如:
通 |
街 |
街 |
官沟街、丁字街、兴隆街、北横西街、玉川居后街、南北小街 |
小马路 |
三条石小马路、放生院小马路 |
巷 |
德华巷、东平巷、永安巷、兆佳巷、竹竿巷、草场北巷 |
里 |
平顺里、祥安里、嘉庆里、喜康里、育婴里、四箴南里 |
坊 |
仰止坊、育文坊 |
条 |
姚台一条、前庄七条、北竹林五条、新官汛二条、十家房六条 |
闾 |
宝安闾、忠胜闾、武德闾、贵德闾 |
村(邨) |
安乐村、尚友村、储汇邨、大兴邨、松月邨、建设邨 |
其他 |
薛家大坑、小于庄上坡、小口河沿、先农大院、西大弯子、沈家栅栏、三友别墅、权家大门、凌家小房子 |
别看这成千上万条不起眼的小胡同,里边的学问可大着哪!天津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交通的脉络和平民百姓生活的场所,而是津沽历史文化演化的重要舞台,记载着近代历史风貌,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漫步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的胡同里,犹如浏览一座座洋溢着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那些层出不穷的趣闻掌故,令人领略不禁。
“胡同”在汉语里是双音节的单纯词,是小街小巷的意思,只用于北方的城市。这个词始见于元代,源于蒙古语“荷特”,就是“水井”的意思。在元杂剧唱词里就曾提到“胡同”这个词儿,例如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就有“直杀一个血胡同”;李好古《沙门岛张生煮海》说得更具体:“你去兀那羊角市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可见“胡同”这个通名是元代在北京形成的。天津“胡同”的出现,大概是明朝年间的事。
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它的名称上也留下了沧桑痕迹和历史情怀。每条胡同一形成,人们自然要给它起名。当年胡同的命名是比较随意的,既不用专家反复论证,也不必申报审批注册。新聚落一旦形成,三五家住户凑到一起,“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狭小的就叫耳朵眼胡同;弯曲的就叫九道弯胡同;有棵大树,就叫大树胡同;对着水沟,就叫流水沟胡同;有一间白色的平房,就叫白房子胡同;地处河边,邻近摆渡,就叫摆渡口胡同;出门对着桥,就叫桥口胡同;毗邻窝棚,就叫窝棚胡同等等。这个地名一旦被多数人认可,叫开了,就成为人们交往、通信的标志。胡同的名称从明清开始一直靠人们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成标牌挂在胡同口上,那是民国后的事儿了。
天津最大的“胡同”,就是红桥区东南部的“大胡同”。今天的大胡同地区已成为南货北销、辐射三北、闻名海内的小商品集散地。外地朋友搞不清,这么宽阔的地面怎么是个胡同呢?其实,“大胡同”于清道光年间成街,原是南运河与子牙河两座浮桥之间的一条通道。因在南运河北岸,短似胡同,初名“河北大胡同”。1918年南运河裁弯使大胡同位置改在南运河南岸,改为今名。现在的“大胡同”长467米,车行道宽22·5米,西侧人行道宽9米,东侧宽2米;已成为连接河北、红桥、南开三区的枢纽康衢。
红桥区北门外大街的“耳朵眼胡同”宽仅2米。河北区于场大街附近有六尺胡同,这是标示胡同的宽度;而离它不远还有一条“百米胡同”,这是说胡同的长度了。至于以地形地势特点为胡同命名的更为多见,例如:南开区东起张自忠路西至天齐庙大街有长420米的袜子胡同,因胡同弯曲形似袜子而得名;城里二道街原有裤裆胡同,可见地势的狭窄。这个地名过于粗俗,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因住在这条胡同的张家子弟乡试考第一名(称解元),而改名为解元里。此类着眼于胡同形状而取名的,还有葫芦罐胡同、弯尺胡同、口袋胡同、篓子胡同、磨盘胡同、环形胡同、大口胡同、小口胡同等。至于曲折拐弯的,就取名九道弯胡同、九曲胡同、六道弯胡同、五道弯胡同、三道弯胡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