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公社社会语言讲座民俗语言学研究简介 |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
民俗语言学研究简介
谭汝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具有社会性、多缘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特点的民俗语言研究,其勃兴发展的态势,以及累累的硕果,对汉语言研究领域来说,不仅吹来了一阵清风,带来了一股生气;更重要的是输入了崭新的学术理念,掀起了学术革新的大潮。
经过海内外同仁的不懈努力,中国民俗语言学已成长为新兴而富有生命力的独立学科。民俗语言学研究的兴盛,改变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局限于单纯描写性的倾向,极大地增强了语言学的应用价值,扩展了语言学的应用范围,因而受到学界的瞩目。目前,民俗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三者相济互补、繁荣并盛,成为支撑中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大厦的三棵擎天巨柱之一。
民俗语言学,是由中国学者首先开创的一门年轻而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学科。所谓民俗语言学,就是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材料,对语言、言语与社会习俗惯制等民间文化现象相互密切联系的形态(即民俗语言文化形态)、性质、规律、机制、源流等,进行双向、多方位的考察研究,从而给予科学解释,并指导应用的一门新型的人文科学。民俗语言的研究,不仅挖掘了丰富的民间文化,为繁荣民间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还为我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尤其是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民俗语言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民俗学领域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俗语言学,在我国经过 20年的发展,业已形成横跨语言学和民俗学的一个新学派,其广袤的研究视野和注重应用的研究方法,被其他相关分支学科广泛借鉴运用。20年来,中国民俗语言研究硕果纷呈,其中辽宁省社科院曲彦斌教授的专著《民俗语言学》,奠定了民俗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曲彦斌先生撰写的《民俗语言学的乡村语言与城市语言》、《中国民间秘密语漫说》、《论民俗语言学应用研究》,以及李炳泽的《语言民俗学浅议》、乌丙安的《民俗语言学的创建与拓荒》、王建忠的《民俗语言学学科建设概况》、铁根的《方兴未艾的民俗语言学》、贾晞儒的《语言是民俗的一面镜子》、林文金的《修辞学与民俗学》、廖泽余的《维吾尔民俗语言学初探》、谭汝为的《论汉语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民俗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汉族人名系统的民俗文化阐释》等论文,都是民俗语言学基础理论建设方面的力作。
民俗语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黄涛的《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崔希亮的《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王晓娜的《歇后语和汉文化》、沈锡伦的《民俗文化中的语言奇趣》、王作新的《语言民俗》、王立廷主编的“现代文化语汇丛书”等,都是非常有学术含量的学术著作。在民俗语言研究领域,天津学者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陈克的《中国语言民俗》(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和谭汝为的《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格外引人注目,这两部学术专著的问世,标志着天津已跻身中国民俗语言研究重镇之行列。
民俗语言学这门年轻的学问在中国学术领域业已占有稳固的地位,将发挥更伟广泛的影响。但无庸讳言,民俗语言学在基础理论建设和应用研究上,还处于粗浅的阶段;民俗语言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时不我待;民俗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民俗语言基础理论的研究水平亟待提高,如何使之趋向完整、严密和系统化,乃是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前一篇:历数城市雅号,敬请补充
后一篇:当代新词“跳床”:艰难的释义